“关英汉老人都104岁了!”和老人退休前的单位——沈阳风雨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廉洁联系得知,总为慈善事业捐款的老人今年已经104岁高龄。
“老爷子上午11时至下午1时,这个时间最好别打扰。”记者联系采访时,照顾关英汉老人12年的保姆杨雅琴说,老人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基本上还能自理。
“国家一有号召,我还是要捐的。”9月21日,关英汉老人思维清晰地念叨,头一回接触老人的外人听不太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但表达的语句基本还是连续的,只是口齿不清,毕竟是104岁的老寿星了。
老人从2013年之后为什么不捐款了?66岁的小儿媳赵艳琴解释,这事从两方面说,一是确实是最近几年的自然灾难少,风调雨顺的。即使是有遭灾的地方,国家救助行动也很到位。另外一方面是老人眼睛看不了电视了,即使是用再大倍数的放大镜也看不了,来个人他都看不清谁是谁。连收音机也听不了啦,所以他不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哪个地方有什么灾,他听不到这些事,所以他以为国家不号召捐款救助灾区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2013年捐10万元那次,有人质疑老人是当托。那时候老人还能知道的事,看说他捐款是假的,这让老人很生气,从来没见过老人生过那么大的气。”赵艳琴说,老人捐了9次款一共捐了36万多元,每次都有收据也有人,百岁老人能在这事上造假吗?前些年老人90多岁,每次捐款都是他自己张罗亲自去取钱,我们扶着他把钱送到有关部门。
“不给捐款了,老人改为礼尚往来了,儿女晚辈谁家有事,他都给钱随礼。”赵艳琴介绍,老人生于1913年正月二十四,是家中的独子。现在关英汉老人最小的晚辈不满4岁,这个小孩是老女儿的重孙子,和老人正好差了100岁。
关英汉老人这一大家子有多少口人?对于这个问题,赵艳琴自己都不敢确认,她趴在老人耳边大声问:你说咱这一大家子有多少口人?是66还是67?老人回答:66口。
老人生育四儿四女,现在变成了66口的大家庭,最大的女儿现年已经86岁,还经常利索从家里来看望老父亲。邻居问86岁的老太太干什么去,老太太自豪地回答:“看我老爸去。”
最近几年老人不再给捐款了,但他的生活仍然一如往常地节俭,并没有把钱用在自己的吃吃喝喝上。“小礼也随,大礼也随。”赵艳琴介绍,老人儿女的岁数都大了,保不齐谁有病、谁家有事,知道这些情况后,老人都拿出钱来帮助。哪个孩子出国留学,他都赞助1万元。
“老人的一个侄子对他特别好,经常来看他。听说这个侄子的孙子父母离婚,孩子生活不容易,老人给了2万元呢。”保姆杨雅琴说。
“给了2万?这事我头回听说,以前我都不知道。”赵艳琴对这事感到惊讶但不觉得意外。这几年老人注重礼尚往来了,这个大家庭的大事小情他都积极参与,一改以前一心攒钱谁也不给的状态。谁也不在意他给的钱多少,就觉得有这么一个老寿星在,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这一大家子关注的焦点,他做什么大伙都高兴,都值得在亲戚之间传递消息互相念叨念叨。
“我这几年又拿出30多万。”关英汉老人对自己的人情往来账目十分清楚。之前老人捐款36万多元,这几年在人情往来上又支出30多万。
他哪来的这么多钱呢?赵艳琴介绍,老人现在的退休金3200多元,虽然不多,但他花得少呀,现在生活上比以前稍好点,但一个月也花不了100元,米面油等主要用项,是儿女亲戚们给拿过来,老人的钱也就是买点酱油醋花椒面等调料。节省攒了一些钱,更主要的还是大伙逢年过节过生日给老人红包,哪个晚辈来不给个千八百的,架不住人多呀。这些钱汇聚一起后,由老人再按自己的意愿给出去,老人就是这个大家庭温暖的中转站,别人给他钱是高兴的事,他给别人钱大伙也都高兴,这是这一大家子最幸福的事。
从1991年到2013年,关英汉老人前后9次一共捐了364224.2元,精细到0.2元,是因为2013年为雅安地震捐款时他把存款的本息全部捐出,老人在让人制作“关英汉老人捐款明细表”备注中写道:9次捐款,每次都是空家,不留余钱。
“每次都是空家”、“不留余钱”都是老人自己说的词,也是能准确描述老人捐款后家里情况的。“空家”,意思是说每次都把当时所有的积蓄都捐出去,家里的存款现金空空如也;“不留余钱”,意思是说捐款之后不留一分一毛,甚至没有买菜买米的钱。
其实老人的住处一直和“空家”差不多,“这里还是水泥地,儿子要给我铺砖,我没让,费那个钱干啥。”关英汉老人与人交流的能力让人惊讶。1991年回迁到这处东向的36平方米单间房子,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的了,墙面26年来没有再刷过,卧室有两张单人床、两把折叠椅子、两组衣柜、一个桌子,倒是也塞得满满当当。
厨房里的灶具、瓶瓶罐罐甚至赶不上租房住的人家。厨房墙上挂着一个“菜谱”,是多少年前老人下来的:主食面条,菜是黄瓜拌粉皮,佐料要求是酸甜辣咸麻香,可以有鸡蛋但是没有肉。
老人为什么不吃肉?这样做是为了省钱?“不是,是因为老人吃不了肉。老人说他3岁的时候,表姐知道他爱吃肉,给他端来一盘子肉,一下子吃伤了,从那以后荤腥再也吃不了啦。”赵艳琴介绍。
老人早晨5时起床,7时许吃早饭,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坐在铺了海绵垫子的折叠椅子上,不愿意让外人打扰。下午2时吃第二顿饭,之后不再。
老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并不在于物质的多少,他指着沈阳红十字会2005年1月12日颁发的“感谢关英汉先生为印度洋海啸灾民捐款”的牌匾让人看。他让保姆拿出装在信封里的捐款明细,10多本捐赠证和各种荣誉证书。
104岁老人真的在意这些纸面上的名誉吗?“在意名和利,老人能长寿吗?老人长寿因为他,如果我了,我也能长寿,但一般人做不到。”赵艳琴说,老静不是说他与隔离,事事不管。9次捐款36万元,是他主动参与的证明。但他说捐款就去捐款,说啥是啥,不想别的也不管儿女同意不同意,因为他觉得应该做所以就去做了,这是他的表现。如果换作别人,是不是去问问儿女,应该捐多少留多少,捐多了影响生活咋办?思前想后顾虑太多就是心不静,所以老人是次次捐款后都不留余钱。因为他所以他觉得是福,所以他乐乐呵呵没毛病。
1 1991年 长江 听说长江流域发生,时年88岁的关英汉老人拿出15年省吃俭用攒下的2440元和当月工资160元全部捐给灾区。2600元
2 1994年 辽中、新民 时年91岁的关英汉老人将3年来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捐赠。10000元
3 1994年4月 希望工程 一年两次捐款,关英汉老人攒钱的“速度”跟不上捐款的“速度”。1000元
4 1997年 救助沈阳困难职工 听说部分职工生活有困难,关英汉老人又把攒了3年的钱捐了出去。30000元
5 1998年 全国部分地区 距上次捐款仅一年,关英汉老人把这一年积攒的6000元全部捐出。6000元
6 2005年1月10日 印度洋海啸 将7年来积攒的钱全部捐给海啸灾区。此笔捐款是沈阳个人捐款数额最多的。81000元
7 2008年5月13日 汶川地震 把还有半个月就到期的6万元定期存款取出来捐赠。60000元
8 2010年5月6日 街道慈善事业 听说朱剪炉街道成立慈善分会,老人把两年来存下的钱全部捐献。70400元
9 2013年4月24日 雅安地震 得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时年100岁的关英汉老人捐赠10万多元。103224.2元
关英汉(部分内容由其保姆、小儿媳妇补充回答):我是沈阳于洪沙坨子的,离沙岭不远。家里就我一个孩子,但有叔伯兄弟姐妹7个,我排行老六。1975年退休的,从沈河区第八人民医院(现为风雨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关英汉:我没做什么。我13岁没了父亲,跟我母亲一起生活。叔伯兄弟姐妹对我都很照顾,我从小就知道要自强,向他们学,以后回报他们。十四五岁我去了,一个月挣6毛6分,我留6分,剩下的都给我母亲。
关英汉:我退休时一个月挣48.5元,一年不吃不喝也就攒500多元。但1991年我看见长江发大水,我着急了,就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捐了,存折上有2400元,当月退休金是200元,划拉在一起都捐了。我捐那些钱,也不什么,也不后悔,那是让我高兴的事。
赵艳琴:也谈不上支持不支持。因为老爷子根本不问你支持不支持呀。他想干的事就去做,也不问你也不管别人的感受,反正达到自己的意愿就行。开始我们还有想法,但慢慢也习惯了也想明白了,我们当儿女的家庭条件还过得去,不指望老爷子的钱,只要他高兴就行。
赵艳琴:意外是有点,但是也算正常。本身他年纪大了,不了解发生的事了,也没人主动告诉他外面发生了什么,怕他着急上火的。2013年被质疑的事,对老爷子的影响也挺大的,别看他现在不说什么,但他心里挺明白。所以现在他说,国家不号召了就不捐了。
赵艳琴:老爷子和比,确实是。他捐款不图名,捐完就算了,他第一次捐款时都88岁了,他那个岁数还图什么名?2600元,在1991年是不小的数目了。他把这些钱给儿女晚辈好不好,也在晚辈那落个好。正是因为他,不考虑那些,所以捐了9次。2013年捐款后发生的事,他当时虽然生气了,但后来迅速地调整了,转向家里面的事了,还和往常一样,节省攒钱然后用在人情往来,基本上看不出来他的内心剧烈变动。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