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日《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在国内热映,由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迈克尔·贝执导的科幻动作电影《变形金刚》系列迎来了第十个年头。从2007年第一部影片上映,该系列就凭借其宏大的机器人观和炫酷震撼的特效场面,让擎天柱和威震天两派机器人形象深入,以它们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也在各大科幻片中斩获一批又一批的拥趸。
7月8日,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以“从《变形金刚》看电影技术”为主题的,由著名影评人严蓬担纲主讲,解析科幻片中人工智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不论是《终结者》中冷漠而又剽悍的T-800,《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智慧简朴的Navi族人,还是《异形:契约》中恐怖的者,人工智能充当的角色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荧屏上,带给观众耳目一新、超然现实的观感体验。
“虽然大家在科幻片中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但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扮演的角色还是有大致分类的,并呈现细化的趋势。”严蓬介绍,目前科幻片中大致有这三种人工智能形象:robot、android和cyborg。robot一般是指有着大铁壳、机械连杆的机器人,依靠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等复杂构造实现运动,类似于《变形金刚》系列中的汽车人,充满机械金属的厚重感;而android是指外表酷似人类、拥有思维和情感的机器人,就像《异形:契约》中的生化卫,不仅具有超越阿尔法狗的运算能力、认知能力,更具有思考的能力;cyborg,即是生化电子人,音译为赛博格,类似于影片《钢骨》中维克多一角,拥有半人半机器的独特构造。
一是渲染未知、恐怖的氛围。除了少数诸如《机器人总动员》《超能陆战队》等比较轻松温情的科幻片,大多数科幻片中人工智能充当的角色还是具有、未知和恐怖气息的。“它们之所以恐怖,就在于我们和它们之间没有可商量的余地,它们是不可摧毁的。”严蓬介绍,在《终结者》《黑客帝国》和《异形》系列等科幻中,人工智能角色都具有极高的智商和极强的能力,人类不能够对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二是引发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弗洛伊德的“恐怖谷理论”中就提到,当机器人的仿真度和智商能力超过一个临界点时,人类对其的好感度就会突然降低,变得反感、恐惧和担忧,直至谷底,称之为“恐怖谷”。因此,大部分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科幻片,都试图去人类,要担忧和防止人工智能不断演变进化而最终失控,进而入侵、挑战人类的生活。
三是制造矛盾,引起冲突。人工智能扮演的“坏角色”也构成了影片叙事线中的矛盾冲突点。严蓬说:“没有人想看一部憧憬美好未来的科幻片,人们想要的,就是被强大的人工智能所支配的恐惧感,然后再亲自消灭它们。”
从最早的终结者,到如今的异形,科幻影片中人工智能更迭换代的速度十分迅速,这也让我们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产生了好奇:人工智能将朝着什么样的方向进化演变?人工智能的影片是否能突破套化重围,产生新意?
“提到人工智能,就不得不提虚拟空间,因为这是更系统、更高阶的人工智能。”严蓬谈道。之前大多数的人工智能,都是单独存在于某一具体之中的个体,彼此相生。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幻片导演开始青睐于构造一个宏大、互相关联的虚拟空间,人工智能在其间会得到更充分、更生动的展现。
“虚拟空间”是近几年在科幻电影中一个比较火的概念,以《盗梦空间》和《黑客帝国》为代表,随着盗梦者和网络黑客深入头脑空间和程序空间,让不少影迷大呼过瘾。“作为一种未来形态,它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严蓬解释道,既然虚拟空间是“升级组合版”的人工智能,那它在更加智能化和宏阔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和人工智能一样,存在着诸多弊端,甚至潜伏着。“比如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变得模糊、身份认证变得不可靠、被等等。倘若问题得到解决,虚拟空间下的人工智能影片将会突破套化,迎来崭新的面貌。”(李淼)
2016年4月19日,习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过去了,让我们再次重温总4·19讲话,看看我国网信事业的新进展、新变化,感受国家的进步、百姓的收获。
2017年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齐聚,共商国是。传媒界的政协委员都有谁,他们带来什么提案,关注哪些话题,人民网传媒频道特地予以梳理,以飨读者。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