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在今天的影响力,或许已经远超乎媒介本身的价值和意义。那些仍然在一线奔跑的电视人,他们如何审视自身,又如何看待眼下已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话语的电视?影视前哨(ID:yingshiqianshao)“一线电视人专访”特别企划,第五篇要走近的是资深制片人、编剧、导演。
“我希望能拍出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能看的剧,随时都能你、燃烧你的热情、让你血脉贲张的剧。”刚刚结束拍摄《霍去病》不久,兼任制片人、导演、编剧的在接受影视前哨(ID: yingshiqianshao)专访时如此解释最初萌生拍古装剧《霍去病》想法的原因。
《霍去病》是拍摄的第一部古装剧,但并非是第一部电视剧。早在2010年,就担任了抗战题材电视剧《雪豹》的总制片人、编剧、出品人;2011年,又出品了谍战剧《黑狐》,并担任编剧、导演;2013年,出品电视剧《苍狼》《风影》《雳剑》《恋歌》,并均担任总制片人、编剧;2014年,出品了《雪豹之坚强岁月》,担任导演;2015年,出品大型军事竞技真人秀《士兵突击之勇者奇兵》,2016年,出品了抗战剧《黑狐之风影》,并担任总制片人。
从事影视创作多年,出品了多部作品,但此前的主要领域还是在近现代抗战、谍战剧领域,乍一看,的新片《霍去病》似乎有很大不同,这样的转向有带来什么困难吗?表示:“其实核心都一样”
自古英雄出少年,表示自己一直有一种“少年英雄”的情结,拍了很多近现代民族英雄,萌生了想拍一个古代少年英雄的念头,而从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的,就是霍去病。
“霍去病是真正的英雄,十七岁就大破敌军,一生没有败过,是战神,真正的少年英雄。”可有了这个念头,到真正创作却经历了整整四年,“电视剧也好、文艺作品也好,人物塑造是最难的。”表示,尊重历史真实是他的原则,对于霍去病的历史事件他绝对不会也不愿意,改了就不是他所要写的英雄了。但在考察史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史料对霍去病的记载并不详细,《史记》对霍去病的记载仅有数行字的描写:两大战役,一战河西,六天消灭匈奴族五个部落,闪电战大胜,二战河西,打迂回,纵身两千里往回走。“记载三言两语讲完了这两件事,但没有展现他的逻辑、他是怎么赢的、他有什么样的气势气魄敢这么打,所以需要创作者去发挥的空间很大。”发挥空间大,就意味着需要创作人构思大量内容去填满,去合理化事件与人物,但对于来说,《霍去病》的创作难度并不在于此,“他的一生太顺利了,总是在胜利,怎么把握故事结构找到人物的支撑点,让人物饱满起来就是创作的难度。我们筹备了六年,就是在酝酿人物。”
为了剧作的感官体验,有时创作人员会将重心放在故事情节的呈现上,但作为后果可能会导致为故事情节的戏剧效果而赋予人物一些特质,甚至让人物做出一些不太合理的行为与选择。可觉得一部优良的剧作不能仅停留在展现故事情节上,虽然仅讲述霍去病一生的胜战事迹就已经足够传奇, “我要写的是人,而不是事件,是为什么这个人能做到,而不是为了故事情节而情节,把人物立住了,观众跟着人物的成长走,而不是被情节的发展推着走。事件不能打动观众,人物才可以。”
所以对于来说,创作过众多抗战剧、谍战剧,亦对其无比熟稔的他在接触古装剧这一新类别剧作时,也没有觉得有太大的不同、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因为对他来说任何题材都一样,不论古装、现实、年代,不论谍战、战争,重中之重都是对人物的塑造,虽然在其他很多方面,例如故事背景、情节设定这样的创作层面,服装道具、场面调度、动作指导等拍摄层面不同题材之间很不相同,但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可以考察史料、请教专业人士、专业团队,并没有给带来太多困扰。
“有情怀、有人物,有情节的电视剧被封为一类电视剧,第二类电视剧有人物,有情节,第三类只有情节。有情怀,有人物,有情节的一定会成功,这是作为剧的要求。”说,“但我从来不会提说以此要求我的作品,因为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东西。”
环看近几年的影视剧市场,2017年大女主剧了荧屏,现代剧一大半以上是大女主剧,古装剧中大女主剧占了七八成,现象级剧《楚乔传》、《我的前半生》等都是大女主剧。而到了2018年,翻拍剧又是一大风潮,成为电视剧市场的新宠,2018年宣布翻拍并备案的电视剧已经超过了20部。在这样的下,既不是大女主戏,亦不是翻拍的《霍去病》似乎是一个另类,有“反其道而行之之势”。
“我不想分古装、、现实,或是大男主、大女主,我只认故事本身,也就是故事的人物、故事的情怀。”认为,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剧,都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此前他拍《雪豹之坚强岁月》时也有人问他怎么还要拍抗战剧,而的理解是,抗战片只是一个载体,他所想表现的是人物,是人物带来的情怀,此次拍《霍去病》也是同样的逻辑,“不论是哪种形式,故事足够好,并且花心血去创作了就是会受欢迎的剧。”
而关于市场热点,是这么看待的:“如果我手里有好几个好的故事,考虑到市场情况,我可能会向市场正流行的类型倾斜一些资源,但为了追市场热点而拍、而创造故事,我觉得没必要,因为市场上流行的东西,你发现的时候他已经晚了。”对来说,本着认真、踏实的态度去创作才是创作人员该有的,“对于创作人来讲,你不用想这么多,把心血精力投入到好的项目上才是应该做的。”
对于市场上出现热播剧,大家就一拥而上投拍相同类型剧作的现象还开了个玩笑,“当年我拍完《雪豹》、《黑狐》也带起了一波风潮,害得我后来差点都没办法再拍这类电视剧了。”
近几年有很多剧作借着古装剧、历史剧的外衣,内核却是爱情偶像剧,相比之下《霍去病》中有爱情,但并不是唯一的主线,从故事脉络来看《霍去病》带有历史正剧的意味,这样的作品会打动观众吗?对此,非常有信心“一定会的,而且会比爱情剧还要强烈。”信心不是凭空来的,在眼里,大情怀远比小情小爱更能“戳中”,“霍去病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不计较,这是很励志的正能量,人物本身就带有大情怀,当年的《黑狐》《雪豹》也是这样,大情怀、正能量会比小情小爱更能感染观众。”再凭借自己对人物的塑造,有这样的信心,“而且你的人物又能打动观众,就怕打动不了观众。进不去观众的内心,那你拍什么都没用,比如单为了情节拍,所以我绝不为了情节拍戏,我肯定是为人物拍戏,写人物的时候自然就格局大了,情怀大了,东西自然就有了。”
在眼里,霍去病是一个的战略分析家,在霍去病打赢的战役中,史书上没有记载,但要去认真的搭建他背后的逻辑——他为什么会怎样想,他凭什么会这样想,做了之后会导致什么,不能留有一点点逻辑上的疏漏,“不能像小说描写一样胡乱就过去了,要确保他干的每一件事都要有支撑,都是完全合理的,逻辑性必须要强。”要能自己,才会把它呈现给观众。
对讲故事异常重视,但他认为也不能因此放松对其他方面的要求,“从服装、道具等等一系列我都追求真实感,是按照认知的真实感,不是我一个人想象的真实感。”追求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最大化真实感,对于汉代的服化道,是门外汉,所以在开机九个月前他就请了汉学家与汉服专家专门设计与研究,在剧组中也常备着两本比砖头还厚的书——一本是汉代兵器,一本是匈奴兵器;为了场景的真实感,整个战争场面全部在银川戈壁拍,匈奴的场景到拍,在战争真实发生地贺兰山搭建了实景台,荒漠的明长城也专门为霍去病建了忍冬营,且剧组中常年备有120匹专业马匹——如此大的数量在电视剧拍摄历史上都是少有。服化道可以请教专业人员,台词就是需要去下功夫的地方了,《霍去病》的故事背景是汉代,十分反感为了展示年代、气氛而大段使用旁白或者人物独白这样的偷懒行为,“不能糊弄观众”,认为台词应该简明,应该在于互动,台词简洁化,古装质感就出来了,节奏也提快了,朝代感也就有了。
的“匠气”还在于,对于器物之外的东西,并不是很在意。坦言,对于选角,他并不考虑演员的人气有多高,“你说那么多影视新人是怎么出来的,还是靠戏”,关注的是,演员能不能将自己变成角色本身。在拍摄期间,也一直驻扎在剧组中,以便于对剧作进行调整,“只要是晚上不拍戏的演员,就会晚上一起吃饭,聊聊创作体会,这种时候会聊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点抓住了,吃完饭回去就改出来了,做一些对人物有帮助的调整。”
结束了《霍去病》长达一年的拍摄,令工作人员和都担心不已的拍摄的恶劣、戈壁滩上的温差带来的不适、骑马武打带来的等难以言说的艰辛都告一段落。谈及对这部近几年花费心血最大的剧的期待与评价,笑道“就是希望不论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都能喜欢,至于打分的事,就交给观众吧,我只尽我所能的做好创作人员的分内之事。“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