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古剑奇谭》则改编自同名游戏。
当90后彻底成为互联网的拥趸后,如何能抓住这帮孩子的心,似乎成了电视剧整个产业链中每个人的心中困惑。
看看刚过去的一年,几枚爆款剧《花千骨》、《我的奇妙男友》、《欢乐颂》……以及今年上海电视节上摆着巨大海报,即将的《择天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要么题材上是在网文网站最红的仙侠玄幻剧,要么是极能引起吐槽的“网感”剧。
这两天正在举行的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上,不论是编剧论坛还是制作人论坛,不少主题都涉及所谓有“网感”的爆款剧的流行,以及年轻一代的看剧口味。
那到底什么是今年不少制作人挂在嘴边的“网感”?为什么大制作老是要改编玄幻IP?用小鲜肉偶像做主演影响有多大?就着论坛上制作人和编剧们的讨论聊聊事关年轻头好剧的一些问题。
有“网感”才能成为爆款?
与VR能同时登上今年电影电视节热词儿头条的大概就是“网感”了。许多从业者都在谈到底什么是爆款前提的“网感”?
在电视节开幕尖峰论坛上,腾讯影视部的负责人展示了几张有关年轻人观剧行为数据的PPT,其中显示在手机端和PC端看剧的数据从2014年的5:5转变到为2016年的9:1;有22%的学生群体完全不看电视;剧集讨论热度不仅来自确实看了剧的人,没看过的也会加入,比如《欢乐颂》的观看流量有四分之一仅仅是一些关键词造成;对为何要追这部剧的理由,演员颜值爆表仅占17.4%,74.3%更关注故事类型和情节……这些数据不能代表“网感”的定义,但却是年轻态和习惯转变的外化表现。
《花千骨》制作人唐丽君认为一部网剧要红“要具备三个元素:爆点、槽点、痛点。成功了两个,这部剧就可以活。其中最难把握的就是槽点、痛点。槽点把握不好,就会显得雷。痛点也常难,因为有时候你认为的痛点,根本不是痛点,你的痛点不是别人的痛点,或者说这个痛点已成为过去”。
而目前国内年轻人最大阵地哔哩哔哩网站运营Carly将其解释为:“这一代人见过太多世面,他们对文化的需求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太多,他们选剧的唯一标准就是内容是否认真。”
和用IP替代“原著改编”一样,“网感”出现其实只是对爆款剧的特征总结,编剧白一骢就不太认同这个概念:“这是个伪概念。到今天为止,所有在网上吸引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没有变过的,很碎片的,很精炼,又能触动到你的东西。在看的时候,产生表达的,这个就是‘网感’。”
对“网感”的探讨每个论坛几乎都在进行,但实际上用最近在哔哩哔哩网站上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举例就会发现,这个概念并不能总结出一二三个具体特征,并不是能被吐槽、打到年轻人痛点就叫“网感”,《欢乐颂》打人痛点的阶层讨论后,更多得到的是对这个主题过于“显”的诟病。在满屏被花美男占领的时代,大概真诚的同理心才是唯一被每个人都提及过的特征。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