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电影局过审的纪录电影一共有32部,进入院线部。纪录电影生产占国产电影总量为3.3%;进入院线的纪录电影占院线年均略有降低,这反映了当前下市场对纪录电影的保守审慎态度。
2016年,纪录电影全年总票房为2.05亿元,其中线亿元,“纯”纪录电影票房总计8032万元。在高达457亿元体量的2016年度中国电影总票房中,还不足0.5%的纪录电影票房占比显然是偏低的。曾代表着电影诞生初始样态的纪录片,现在尴尬地沦为电影的“穷兄弟”。
2016年,进入院线部为国产纪录片,包括真人秀电影《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即东方卫视真人秀电视节目《极限挑战》的衍生电影版;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文化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生门》。1部中外合拍片《我们诞生在中国》。1部纯国外制作纪录片《地球四季》。
在一片热闹喧嚣、泛娱乐化的中国电影市场中,纪录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类型,其市场体量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纪录电影的存在,无疑成为当前电影市场上的一股,而且多种征兆表明,这股正在暗自涌动,或将在不久爆发出强大的势能。
真人秀电影继续降温,市场价值不减。真人秀电影,其实质是一种基于已经形成IP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进行跨屏衍生的电影形态,就受众来看,它是一种粉丝经济的产物。从2014年开始,真人秀电影被纳入纪录电影的票房统计范畴,它获得的是来自国家新闻出版“电审纪字第xx号”许可证,并成为大银幕上纪录电影的重要形式之一和票房主力军。2014年,仅一部《爸爸去哪儿》票房就达到6.96亿元。2015年是真人秀电影爆发年,本年度进入院线票房统计系统的真人秀电影共三部,合计票房约6.6亿,不及2014年一部《爸爸去哪儿》的票房,反映了观众对于此类电影产品的期待日益回归。2016年,真人秀电影继续降温,仅有1部《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进入院线亿元的票房,让很多纯纪录电影为之汗颜。
真人秀类电影热度、票房持续下滑,市场不断降温,份额仅占2015年同类型票房总量的19%,《爸爸去哪儿》第三季节目之初就明确放声,没有第三部电影。这一方面源于观众对真人秀电影新鲜感不再,收看回归;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两年电视综艺市场缺乏新的现象级节目。真人秀电影未来还是要靠全新的节目,从质量上做根本性提升,打造基于影院用户收看习惯的“真电影”,而不是沦为观众眼里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延长版”和“圈钱工具”,不然当新鲜过去,观众的注意力也会迅速流失。
不过在可预见的未来,热门综艺节目尤其是真人秀仍会倾向选择电影作为实现IP衍生的重要一环,而这类影片往往也因为母品牌的强大背书作用具有更多的话题点和度,因而极具票房潜力。同时,影像或元素给观众带来的“真实感”体验,将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被运用到更多的影视视听产品中,它将跟娱乐等其它元素发生更多连接和化反,创造出更多的类跨界产品,构成纪录电影市场的重要一极。
纯纪录电影票房走高,市场亟待爆款。相对于市场新秀、极具话题性的真人秀电影,一直不愠不火的传统纯纪录电影市场,8032万元的年度总票房,体量并不大。但从历史的维度分析,纪录电影票房在近几年呈现出不断走高的态势,其票房也达到了历史峰值。
除去线年中国电影院线年减少一半,但单片票房均突破百万,其中《我们诞生在中国》更是打破了传统纪录电影的票房纪录。而2015年的纪录电影上映数量虽然多,但票房过百万的屈指可数,大多难逃“影院一日游”的命运。这反映了纪录电影在院线发行方面的“供给侧”努力。
《我们诞生在中国》:中外合拍纪录电影的文本范式。2016年中国纪录电影市场纯纪录电影票房贡献主要来自于《我们诞生在中国》,该片于2016年8月12日在中国上映,国内票房6633万元。如果不算近几年火热的真人秀电影,本片刷新了有史以来中国纪录电影的单片票房纪录。但与这个数据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本身和制片过程对于中国纪录电影产业的意义。
首先,这是一部中国元素为主体的“世界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以中国代表性的动物为主角,由中国导演主导,配音也是中国明星,可谓不折不扣的中国元素、中国题材电影。同时,影片传递的主题也是带有中国哲学意味的。作为一部中外合拍片,《我们诞生在中国》的讲述主体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他者为主体”或是“他者化”的,更多的是一种与“他者”的“合塑”过程。在影片的创作分工中,作为影片核心创作者的导演,对于把控影片的风格和讲述方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中国版本的配音作者周迅,其生动不乏俏皮的风格为影片带来了更富有中国味道的表述;来自国外的摄制团队更善于用影像的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他们更明白世界观众喜欢什么。正是中外团队在长久的磨合和沟通协作同塑造了影片的最终样态,把中国之美呈现界的面前,完成了一次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述。其次,这是一部符合全年龄阶段欣赏的、偏重故事性的“合家欢电影”。现阶段,讲故事方法和技巧的缺失仍然是中国纪录片大众、市场的致命短板。纪录片的创作一直都是巧妙游走于真实和想象边界间的艺术创作活动,在尊重事实、尊重观众的观看喜好之间建构出一种平衡,对于现阶段的影视创作而言,是有巨大想象空间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就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地球四季》:高品质纪录电影的市场迷思。2016年,另一部上映的自然/动物类电影来自法国导演雅克·克鲁奥德、雅克·贝汉联合执导的《地球四季》。雅克·贝汉是世界上的纪录片大师,被称为“用摄影机书写自然史诗”的电影人。《地球四季》一如既往饱含人文主义色彩,通过动物的视角去审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进化,处处透露着导演对自然的一片。作为一部世界水准的自然类纪录电影,影片在中国票房不尽如人意,454万元的票房收入甚至不及本年度上映的同类型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的零头,更不必说比肩动辄过亿的商业,这反映出高品质艺术类电影在中国的尴尬。但这类电影在当前浮躁、快餐式的商业院线模式下,其存在显得弥足珍贵。
总体而言,纯纪录电影市场票房的走高,电影类型题材更加多元化,制片方式也更加多样,这代表着中国纪录电影市场的向好发展态势。但我们仍应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商业属性不强且尚处于市场探索阶段的中国纪录电影,体量还太小,缺乏现象级产品以纪录电影市场,改善观众的认知,从而提振市场信心。
近两年,随着互联网和泛娱乐产业的崛起,IP概念日益火爆,成为游戏、动漫、文学、影视等领域行业人士不断提及的高频词汇,甚至引发了一股IP热潮。
IP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的产物,从用户视角而言,它是一种粉丝经济。它的生命力和价值在于其已建立的IP “情感承载”基础上的可再开发和衍生性,从而表现出极强的IP效应。影视制作者可以很好地利用其他相关领域IP已有的人气和情感承载,进行影视产品的开发创作。
2016年,纪录电影市场的一个特色是纪录片IP观念的增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观念已经形成一种创作思和商业模式。尤其是基于已经形成品牌的电视纪录片IP,衍生打造同类型大电影,成为一种创作现象。包括美食类纪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上映,都是一种基于原有电视IP衍生再生产的结果。
基于IP衍生思维,在电视版《舌尖上的中国》相继推出两季,并策划第三季的同时,电影版《舌尖上的新年》也于2016年春节档登陆中国院线万元,在拍摄手法、素材摘选、叙事结构上都有所突破。但最终,这部兼具话题性和视觉感的电视IP改编纪录电影票房止步191万元,可谓折戟沉沙。
无独有偶,于2016年12月16日公映的文化类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也是根据本年度火爆网络的同名电视纪录片衍生打造。但当这个强IP被改编成同名纪录电影在院线上映后,影片极高的网络关注热度并没有持续到大银屏,进而转换成电影票房,票房收入止步 627万元。两部野心勃勃的影片并没有收获消费者的认可,商业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反映出当前纪录电影在市场化探索过程中的。
纪录片要想发展壮大,不仅仅需要针对市场的本体调试,还需要树立产业思维,打造和延长纪录片的产业链条,不仅实现产业的纵向延伸,甚至也需要横向延伸,扩展到纪录片产业外部的相关产业,电影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延伸方向。2016年兴起的知名电视纪录片IP改编电影版的创作现象,是一次勇敢的纪录片产业延伸的尝试。笔者认为,两部作品最终在票房收入方面折戟,并不是这一商业模式和思本身有问题。一方面,此类纪录电影的票房遇冷,跟电影版文本创作自身相关;其次电视受众、网络受众和院线受众一定程度上存在差距,对电视、网络上爆红的影视作品,院线观众不一定会接纳,其题材与风格也未必符合院线观看需要。另一方面,市场对纪录电影的信心不够,院线的低排片率,观众对于纪录电影的市场认知度不高,受众市场狭小等都是造成此类纪录电影遇冷的原因。
纪录片向来被誉为“社会与人类之镜”,它以真实为基底,其重视过程性、冷静旁观的纪录态度,使得纪录片成为纪录社会与历史变迁,洞见人性的绝佳媒介。社会现实类纪录片也一直是高品质纪录片的聚集地。在纪录电影领域,从近些年的《列车》《千锤百炼》《乡村里的中国》等作品中可以看出,纪录片以冷静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转型时期当代中国的一个历史侧影。
2016年,仅有一部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生门》登陆院线。这部聚焦“生育、医疗”的纪录片,将镜头伸向医院这层各种矛盾汇集的空间,选择了4组极端情况的产妇家庭,呈现他们在医院生产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虽然这部片子上线以来好评,然而一个深刻沉重的主题,再加上影片镜头语言的直白,易造成观影者生理不适,其开始就注定这部电影只是属于小众人群的。对娱乐占据主导的观影大众而言,对这部影片也只能是敬而远之。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电影的高质量低票房境遇,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还是可能会持续下去。这类影片从策划制片阶段就缺少商业基因的注入,注定其大多是属于小众的、精英式的。一方面,市场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责任迎接这类影片在国内院线出现,以丰富院线电影景观和层次性。另一方面,艺术类或社会现实类纪录电影通过市场导向的产品调试,告别自说自话,并尽量选择高话题度、与社会大众更紧密相关的题材,注重宣传营销上的创新,才能有望在当前对于纪录电影而言不甚乐观的院线体制和市场下获得立足之地。
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长乏力,除去票房监管更加严格,市场泡沫被挤出;在线票务补贴刺激减少,加之互联网等诸多泛娱乐方式的冲击等外部因素外,中国电影高质量多样化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仍然是产业的一块短板。
纪录电影作为诸多电影产品种类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认知和娱乐价值,理应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产品图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电影产业也理应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生态的重要一环。
当前,中国纪录片继续沿着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的轨迹前行。就纪录电影领域而言,政策红利正在进一步;生产创作主体更加多元化;中国纪录电影在文本品质、类型化、国际合作、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初步,并逐步改变“叫好不叫座”的困局;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驱动力已经开始展现其潜力。纪录电影可以说在本体和产业多重领域都发生着重要改变。
但眼前的现实告诉我们,纪录电影产业的崛起仍需更多时间和耐心。这需要来自、市场、创作者作为推动主体的共同努力;需要更加完善成熟和包容的院线发行放映机制的建立,以鼓励更多像纪录电影这样的商业属性不强,却价值更加丰富的视听产品与观众见面;需要更多以市场导向和观众进行产品运作,探索更多先进的纪录电影生产发行放映营销的商业模式;此外,观众对于纪录电影的认知与观赏习惯培育也十分必要。
目前,纪录电影这股电影市场的正在积累自身的势能,市场的壮大仍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相信随着各方努力,“纪录片的影院观看”会成为一种纪录片接受的新常态和纪录片产业板块的重要一极。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到来之际,人民网传媒频道特别梳理那些军队,看看除了大家熟知的《解放军报》外,军队还有哪些?
2017上半年的电影市场延续了去年以来高位稳定、低速增长的总体态势,票房表现总体低于预期,进口片成票房主力。上半年电影市场表现虽然增长乏力,但真正的观影需求开始浮出水面。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