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1940
这片的故事并不复杂,非常typical,讲了成功人士--美国报业大亨凯恩逐渐孤独阴郁的一生。情节有点像细碎闪烁的记录片,他死了,死前留下“玫瑰蓓蕾“几个字,没人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但这引起了后生记者汤普森的兴趣,全片就是他带着这四字之谜去采访凯恩生前朋友亲人,希望能够得到解答。于是,从几位叙述者混杂的记忆碎片里,凯恩的一生渐渐明晰,如片头被浓雾笼罩的城堡浮现。
凯恩的一生符合人们对成功者的想象,或许也符合部分现实:童年家境并不富裕,尤其父母关系冷淡,直到母亲意外获得一份财产,把凯恩送到了寄宿学校,他从此和监护人生活在一起;青年愤世嫉俗,才华爆炸,开始了报业生涯;中年成就报业帝国,家庭不幸,出轨、再婚;晚年阴刻孤独,直到死去。
听起来实在是太俗套的一个故事,然而很多故事的外表就是这样俗套,正是为了让观众穿过俗套故事的迷雾,从无数细碎的生活图景中发现凯恩命运的内核,在这个片子里导演把技术用到传达影片内涵的极致,这片从构图、灯光、摄影、甚至声音,没有一个画面不是经过仔细设计的。
首先,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这电影画面的信息密度极高,一个镜头中往往容纳影片现实的多重内涵。比如父母签署协议的那场戏,画面中以框住小凯恩的窗框为分界线,左边是无能为力的父亲和在屋外雪地玩雪橇的小凯恩,右边是决定着小家伙未来的严厉母亲和未来监护人撒切尔。
这位置安排既写实又反讽,右下方的母亲和撒切尔虽然在画面里处在下风,但母亲冷静写合约,控制着整个事态,将小凯恩和父亲分开。此外,从画面看,凯恩父母两个人的距离最远,表现两人关系的疏离冷淡,而且撒切尔和小凯尔斯聚在中间--暗示后来他们并非愉快的共同生活。
其次,灯光的使用极为讲究,并非表面的美学考量,而是用来编织隐喻。比如,在凯恩少年和蓬勃的青年报人时代,灯光是明亮的高调;当他逐渐老去变得乖戾时,灯光也逐渐变暗、反差变强,而强烈反差的灯光打在凯恩脸上,暗示他光明和阴暗两种人格;直到最后,象征其人格外现的宫殿阴郁地矗立在黑暗中。
地狱般死寂的晚年
尤其这片备受称道的深焦镜头使得画面里所有物体,从前景到后景都得到聚焦,而且拉远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突出片子孤独和魔幻特质。
除了画面,电影音乐同样细致入微。主要的角色都有符合他们行为与气质的配乐;音乐和剧情平行发展,比如凯恩新婚时是浪漫甜蜜的华尔兹,后来变成了谐趣的变奏,而两人关系紧张时管弦乐刺耳难忍。
所有这些对形式的极致探索使得导演被叫作“电影诗人”,而“画面华美、镜头炫目、剪辑破碎”,这些也一样成了被诟病堆砌技巧的理由,不过虽然这个片子情节循环闪烁完全没有时间顺序,也不存在完整的叙事,但就是在这样片段与重合的回忆里,我们模糊辨认凯恩和同他一样最终品味虚弱无力的强者们:除了天分、热情、独裁、阴暗、乖戾之外,更有无从解释的神秘笼罩着他们,似乎并不来自这个世界。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