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碟中谍》20周年不看这拉片稿你不造它有多牛1996年,悬疑犯罪片大师德帕尔玛推出了《碟中谍》,以精湛的视听语言打开了商业动作片的新局面。值此20周年之际,推出系列解读,以拉片的方式挖掘它成功的秘密,今日推送摄影篇。目前已有人吐过槽,共有人点过赞。
还是主观镜头:
周遭环境、人物身份、队友助力时机、目标方位等,都在这一个镜头中交代清楚。既显得高效精炼,在观赏层次上,绵延飘逸的长镜头又显得优雅,在映衬当时情境的同时,凸显影片的风格。
同样是斯坦尼康镜头,不同场景有不同的动态。
比如潜入CIA总部的开场:
无论是运动的速度、还是画面晃动的幅度,都比上述大使馆段落大。因为这是片中最为紧张刺激的场景之一。
(这里顺便挑个刺:在这个镜头中,画面开始走廊左边那三位中情局职员,应该会看到克莱尔溜入房间,不应该没反应。)
事实上,德帕尔玛连斯坦尼康都用得很少。《碟中谍1》中的运动镜头,更倚重传统的轨道车、及滚轮车。在德帕尔玛手中,摄影机的摇、移,各尽所能,尽显大师风范。试举几例:
片头字幕过后的机舱场景中,
在介绍大反派出场的这个长镜头中,德帕尔玛再次证明,为何他选用的镜头,对交代当下空间和人物关系而言是最简练而精确的。
在德帕尔玛手中,单个运动镜头,在交代空间之余,也能揭示人物关系、特别是冲突与阵营状况。
比如说在伦敦安全屋中的这个镜头:
注意随着镜头的运动,本来在画外空间的电脑黑客,进入了画内空间;这种变化本身就很惊奇,因为这个段落此前的镜头中,都(故意)没有交代黑哥们的位置。随着摄影机的进一步运动,最终让亨特、克莱尔、黑客Stickell在空间站位上隐约成一条直线,而从亨特身边走开的尚雷诺扮演的角色,则与三人呈显然对立的犄角之势,阵营一目了然。
更厉害的是,在一个运动镜头内,表示人物关系发生的“变化”:
联系前面情节可知,亨特一开始对克莱尔是有怀疑的。这个镜头起始时,克莱尔脸部在暗影中,亨特处于高亮区域,加上比较纵向化的构图,让人觉得二者还是有些隔阂。随着克莱尔的走动,摄影机同时右移,最后呈现的画面中,亨特与克莱尔处于同一平面,摄影机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更为关键的,是他俩此时分局落地灯两侧,都属于“光明一方”了。微妙之处,尽在镜头运动的过程中了。
德帕尔玛花在镜头上的心思,还不止于此。他让分别沿纵轴和横轴运动的、不同性质的镜头,都能形成呼应。
注意展现大使馆内鬼偷资料段落中镜头1:
注意镜头横穿过墙体,然后就在墙体中跟随电梯上下运动这在现实中显然是名副其实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电影的时空内,不管观众出戏也好、没觉察出不妥也好,都得承认:一,几位相关角色所处的空间关系,交代得很利落;二,画面效果很新奇。简而言之:功能与格调兼得。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