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进口大片 > 正文

电影说] 《地心引力》真的科学吗?

类别:进口大片 日期:2017-9-7 17:54:44 人气: 来源:

  对于大多数对太空知之甚少的观众来说,最近在内地热映的《地心引力》绝对是一本生动而全面的太空科材。片中所呈现的太空奇景不仅震撼绝美,宇航员可能遇到的恐怖也得到了充分还原,因而积攒了广大人气与优良口碑。

  值得肯定的是,阿方索·卡隆的确是在用写实的态度,向观众展现一幅宇航员的景象。通观全片,几乎所有细节都被细致地考虑了进去。所以,就连许多真正的宇航员在看完本片后,都表示这是他们所看过的“最真实的太空电影”。

  不过,为了电影化的戏剧冲突和奇观化的表达需要,导演也难免会对真实情况做出一些修改;况且卡隆和制作团队压根儿也没当过航天员进入太空,因此他们只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来为影片插上翱翔的翅膀了。那么,这其中有多少情节是真实的,有多少是虚构的,又有多少是出于艺术需要而进行了水分颇多的夸张处理呢?

  1. 在太空修理哈勃望远镜可行吗?影片开头,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斯通和乔治·克鲁尼扮演的科瓦斯基之所以走出航天飞机就是要给哈勃望远镜装一套新的系统。这一点常真实的,因为在历史上,已经服役二十余年的哈勃望远镜前后共经历了5次维修。

  第一次维生在1993年,目的是更换广角和仪;而最近的一次则发生在2009年,那次维修更换了大量设备,并新添了许多辅助仪器,把哈勃望远镜的寿命延长至2014年(编者注:目前来看很可能延至2020年),可以说是一次的维修——不过那也是哈勃望远镜的最后一次维修了。因为根据NASA的计划,美国将于2018年发射一颗叫做詹姆斯·韦伯的新太空望远镜,接替哈勃的工作。

  某国摧毁一颗卫星,由此产生的碎片或者说太空垃圾的确会影响到近地轨道内的物体,甚至还可能造成连锁反应,这是线年摧毁过一颗卫星,那颗卫星化为1600块太空碎片,这些碎片又撞毁了另一颗带有导弹的中国卫星;美国人也在2008年干过同样的事情。

  虽然说影片真实还原了碎片的威力强大,但其展现形式却略有夸张。著名航天学者福瑞斯特就表示:“这些碎片的飞行速度非常快,快到无法识别。很多情况下,碎片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从飞行器边上掠过,并悄无声息地留下一个大洞。”

  影片里反复提到了90分钟这个关键的时间间隔,就连片长也刻意呼应了一个完整周期。这其实涉及到了两个时间点,首先是哈勃望远镜在其距地559km的轨道上绕地飞行一周的时间,正是90分钟(编者注:精确时间为96-97分钟)。第二,这是太空碎片撞击宇航员的时间间隔。或许会有很多人对这一时间间隔产生怀疑,但其实这绝对可行。

  假设一颗近地卫星在极地轨道上绕地飞行,与空间站形成60°的夹角。在被摧毁后,碎片会按照惯性飞行形成一个碎片带,而其运行的椭圆形轨道则完全有可能与空间站和哈勃望远镜的轨道重合,所以每90分钟“一次”,完全合乎情理——只是这种“巧合”的几率并不高,而且按照宇航员斯科特的说法,“90分钟的间隔时间,可不是克鲁尼掐掐手指轻松心算就能得出来的。”

  影片结尾,“天宫一号”遭碎片撞击之后失速,慢慢从预定轨道下坠,最终落入大气层,完全坠毁,这也是符合科学的。其实,早在2001年,俄罗斯就用缓慢减速、改换轨道的方法报废了大名鼎鼎的“和平号空间站”。只不过,影片里的“天宫一号”的失速和失去高度的速度实在快得离谱。对此美国宇航员斯科特有详细解释:“‘天宫’不会随随便便失去高度的,它从350km降到大气层边缘的80km至少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可不是飞机能随意起降,它是靠多种力作用停在轨道上的。”

  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当斯通借助无线电对外求救时曾说过,自己是NASA代号为STS-157的行动。这在现实中确实存在,STS全称为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即太空运输系统。不过现实中NASA的行动代号只到STS-135——2011年7月,“亚特兰蒂斯”号飞船完成了最后一次任务。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代号并非严格按照时间或数字顺序来编号的,但迄今为止,NASA的确进行了135次STS太空行动。

  影片中的STS-157的现实原型是STS-125——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对哈勃望远镜的最后一次维动。当然,为了让影片更加真实,剧组还特意按照NASA的习惯,在宇航服的外面加上了一个特殊的袖标。

  1. 真的能从哈勃飘过去直达空间站和天宫吗?很抱歉,无论是从哈勃望远镜到国际空间站,还是从国际空间站到“天宫一号”,都是不可能仅靠喷气装置到达的。况且这三个东西各自位于不同平面的轨道上,而且都在高速绕地飞行。此外空间站和哈勃望远镜之间的轨道高度差至少有100公里,所以,不仅无法看到,更不可能飞得过去。宇航员斯科特就毫不客气地泼了盆冷水:“这只是最美好的想象,因为现实中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没有人能做到。”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一“现实”,特别附上三个物体的相关数据及轨道示意图(右图):哈勃望远镜距地559公里,轨道平面倾角28.5°;空间站距地约420公里,倾角51.65°;而天宫则分别为370公里和42.78°。

  在影片中,所有飞行器都仿佛静止一般,等待着宇航员的目视瞄准,然后用借助推进器“飞过去”,这其实也是假的。原因很简单,在中进行绕地飞行的物体都有着自己的轨道,特定的速度和高度,因为只有如此,才会产生一定的向心力,并与重力互相作用,才让飞行器稳定在各自的轨道之上。

  对此,福瑞斯特解释道:“这看上去没啥,似乎只要协调好速度和高度就可以了;实际上,其中涉及非常复杂的运算。每当电影中的人物改变自己的飞行速度和高度时,他与目标的相对和速度都会改变,所以片中所表现的这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近地轨道运行的卫星碎片会对通讯卫星产生影响,这只是为了影片里让斯通只身“摸黑回家”而做出的电影假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原因还是在于轨道,像哈勃望远镜这种距地560km高度的轨道属于近地轨道,而一般通讯卫星的运行轨道则位于距地近3.6万公里的同步轨道上,两者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不过有人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影片科学顾问格雷瑟就说:“爆炸所产生的碎片带会朝各个方向飞行,还是有可能对通讯卫星产生影响的。”然而对于这个观点,也有科学家回击道:“你还是先确保那些碎片能够飞到通讯卫星面前再说吧。”

  由于太空近乎于真空,所以人类一旦完全暴漏在太空中,最先充气爆炸的应该是肺和心脏。人会因为缺氧而无法呼吸,然后失去意识直至死亡。缺氧而死的人,发黑。按照宇航员迈克尔·巴莱特的说法,人体组织只要缺氧达12秒,就会变黑。在太空,由于低温和远离热辐射,的确会被冻成冰疙瘩,但这往往需要好几个小时的时间。

  所以,影片里“探索者号”飞船被碎片撞裂后,舱内飘浮的船员冻尸只是为了表达太空凶险、最好速回地球的用意,好在这个镜头所营造出来的恐怖效果绝对给力——而这也间接暗示了后半段克鲁尼直接打开“联盟号”舱门的镜头只不过是布洛克的,因为倘若真的发生了,布洛克早就被克鲁尼那两下子送堂了——这可不是捂捂脸就能躲过去的。

  这同样是假的。一般情况下,在钻进臃肿的太空服之前,宇航员首先要穿上隔热服,在身上贴上一大堆传导芯片,用来监测身体的各种指标和参数,当然袜子也是要穿上的。如果要进行长时间的太空行走的话,那么还要戴上纸尿布。况且,在空间站里穿脱宇航服是需要同伴帮忙的,因为那是一个人几乎无法完成的。

  不过,这是好莱坞的电影,让女主角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材也是可以理解的啦。何况49岁的桑德拉·布洛克还能保持如此纤细的身材,再加上长达半年的体能特训,也的确值得展示和显摆一番。有专业的宇航员就开玩笑道:“如果她真穿着尿布走出来就完蛋了,因为那怎么可能有背心加好看呢?”

  1. 实施太空营救真的可行吗?太空营救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是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里几乎没有发生过。而且,不系缆绳的飞行的确存在,但同样极少发生。影片中所表现的太空营救,属于电影式的夸张修辞格。斯科特就说:“喷气背包虽然可以改变前进方向,但是远没有电影中那么牛。如果真的要脱离缆绳,那么就要考虑轨道问题,毕竟这是在太空中按轨道飞行,而不是静止的。”

  至于克鲁尼放开缆绳自己保住布洛克的片段,则更加夸张。斯科特解释道:“那两个人已经相对静止了,所以即便是松手也会沿着轨道继续前进,或者保持相对不变,最起码不会那么快就飘走。实际情况是,克鲁尼不会产生任何拉力,布洛克只要轻轻一拽就能把他拉回来。”——从这种情况来看,克鲁尼的确是被作为文科生的编剧——导演之子乔纳斯·卡隆——活活害死的。

  用灭火器当作推进器算是一个老梗了,在很多电影里,无论天上地下水中都有表现。最著名的“灭火器之舞”,当属《机器人瓦力》中瓦力和伊娃在太空中的翱翔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也有宇航员试过用灭火器做推进器来进行舱外操作,只是这种操作的难度极大。因为宇航员根本不可能把推进方向和重心调整一致,所以会很容易打转。再说,真正的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行动速度常缓慢的,每一个行动都要经过反复确认,根本没有机会这么“横冲直撞”。

  关于“天宫一号”的内部结构,恐怕只有专家、领导和宇航员了解,因此卡隆和他的科学顾问们是不可能知道的,而且在卡隆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编者注:2011年5月),“天宫一号”还没有(编者注: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对此影片视效总监韦伯透露,“如果是美国宇航局的东西,我们会有很详细的资料,但这是中国航天局的东西,很多内容都未公布。我们虽然也查到了一些信息,但绝大部分都是靠想象。”

  不过,按照NASA的样子想象出来的“天宫一号”还算靠谱,制作团队在其中加入了许多中国元素:“天宫一号”里有中国人最擅长的乒乓球;在返回舱的操作面板上还放着一个佛——当然,更少不了中国人最重要的食材——水稻——的育种实验。

  空间站这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业产品,既没统一标准,也没参观过,就更别提学术、制造等经验交流了。所以,按钮摆放、程序设定甚至系统原理,国与国很可能都完全不一样。因此,要想让“傻大姐”布洛克扮演的宇航员在根本没有培训、不认识汉字、听不懂语音提示、没有专人指导的情况下把返回舱安全搞回地球,也只能在电影里上演了。

  片中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宇航员是个不折不扣的话唠,喋喋不休的他在太空中一直唠叨着自己以往的经历,并且还不断和布洛克调情;实在无聊了,他还会整些音乐听听。可现实中的宇航员在工作时是不会也不允许有这么多“废话”的。NASA宇航员加勒特·雷斯曼就表示:“我觉得克鲁尼的角色虽然很像我,但在工作的时候,真正的宇航员是不会有这么多废话的,大家都是在很专心地工作,也就更不可能出现一个宇航员在工作、剩下两个在闲聊逗闷子的情形了。”此外,片中宇航员在太空服内是一片寂静,现实情况同样相反,斯科特说:“太空服内其实是有柔和的嗡嗡声的,如果真的一片寂静,那就麻烦了。”

  最后再补充一句,克鲁尼在片中念念不忘、誓要打破的太空行走纪录倒的确是阿纳托利所保持的,这位前苏联/俄罗斯的功勋宇航员迄今保持着太空行走16次,累计时长超过82小时的两项世界纪录。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地心引力》虽然是部硬核科幻片,但是其中对于科学部分的描述依然存在失实和夸大的部分。不过,这种易被极客们诟病吐槽的内容是为影片观赏性而服务的,毕竟夸张与改写既是电影的修辞格,也是电影美学的一种。当然最重要的,卡隆所打造的是一部诉诸于科幻惊悚情节的剧情片,而并非“航天员如何在危难情况下安全返回地球”的科教片。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海南电影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