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列全球各大票仓本土电影排行榜,大数据透析观众口味。本土化喜剧成为大部分国家对抗好莱坞大片的利器法宝,而日本、韩国、印度在全球电影版图中都是独特化的存在。
在好莱坞电影一统天下,全球越来越一体化的时代,的本土电影状态如何,各地观众口味又存在哪些差异?我们整理了全球几大票仓国家的本土电影票房排行榜,通过大数据分析,摸清全球电影的口味地图。
本土化的喜剧是大部分国家对抗好莱坞的法宝,和高概念、大制作的好莱坞电影相比,戳中观众笑点的喜剧赢得四两拨千斤。中国、法国、意大利、最卖座的电影几乎全是喜剧,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喜剧尤其喜欢用地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制造笑点。生活化接地气的故事题材,地域性强烈的俚语和典故,让本土观众觉得分外亲切。
如果说其他国家的电影都是依靠本土喜剧和好莱坞勉强抗衡,那韩国和印度则发展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独特的类型片绝杀好莱坞。在韩国历年电影总票房榜的前十位中,只有《阿凡达》一部好莱坞电影挤上榜,其他都是齐刷刷的本土片,韩国片“师夷长技以制夷”,以精彩好看的故事、精致专业的制作、丰富多元的类型牢牢抓住了本土观众。而在印度,好莱坞电影主流的存在,这个神片倍出的奇葩国度也成为世界电影版图中的一抹异色。
日本则是一个二次元为王的国度,宫崎骏的动画片是无可替代和超越的存在。但后继无人和后劲疲软让日本电影停滞不前,票房榜上大部分席位都被老片占据。
正如罗素所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世界电影能够呈现更丰富缤纷的多样性、更多不可替代的特色性,才是电影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生生不息的根本,也是观众的福祉。
注:1、大部分国家都选取了本土票房前十,但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本土电影较弱,只选取了前五名;2、全球电影的几大主要市场本文都有涵盖,但排名前十的英国和因为和美国电影联系紧密,都是英语片,且多为合拍形式,本土电影很难清晰界定,故本文并未涉及。
有人总结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卖得最好的影片,基本上都有一些共性,要么哈哈哈,要么啪啪啪,要么砰砰砰。但相比起来还是“哈哈哈”更卖座一些,所以《夏洛特烦恼》海报上的宣传语直接是“和你一起哈哈哈”,而《港囧》则把这三者在了一起。
捷报频传的2015年,截至目前,国产电影年度票房前五清一色被喜剧“”,五部片子累计票房就将近74亿,比2009年中国全年票房还多出12亿。可以说,在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没什么比喜剧更好卖。 翻开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中除了排名靠后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澳门风云2》,其他都是喜剧(《捉妖记》《西游降魔篇》属于魔幻加喜剧),国产喜剧在票房榜上的霸主地位暂时无人能撼动,中国电影观众对国产喜剧的需求永不餍足。
与好莱坞票房的塔尖上屹立的都是高概念、大制作的幻想类电影不同,喜剧才是中国电影观众最喜闻乐见的国产电影类型。在工业水准短期内无法追赶好莱坞的情况下,喜剧成了中国电影人对抗进口大片最有力的武器。毕竟关于笑点的秘密埋藏在每个民族的文化基因里,好莱坞再强势,也不可能比中国人自己更了解中国人的笑点在哪。而不断刷出新高的票房纪录,也印证了这条“近”的可行性。
中国观众历来有爱看喜剧的习惯,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人拍出了等一批名垂影史的市井喜剧。建国后的十七年电影中,即便有浓重的意识形态宣教,但也不忘加入喜剧成分增强可看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甚至中都有让人忍俊不禁津津乐道的桥段。
而经历过高压之后,七八十年代国产都市喜剧恰当的迎合了观众内心的需求,如《喜相逢》《瞧这一家子》等影片在当年引起了庞大的观影热潮。1997年,冯小刚以一部《甲方乙方》了贺岁片的概念,当年3000万的票房让片方尝到甜头,接着推出《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影片,票房也水涨船高。曾经“冯氏喜剧”都是票房大卖的通行证,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张,和新一代喜剧导演&明星的上马,前浪推后浪,票房纪录几乎每隔几月就被刷新,目前留在榜上的全都是2012年以后的作品。“新生代”的宁浩徐峥、大鹏、沈腾取代“老字辈”的陈佩斯、冯小刚、周星驰,成为电影市场的弄潮儿。
历经多年,国内电影市场的档期的概念已经逐渐清晰,加上与”国产月“的重叠,档期推高票房的作用显而易见。前十的影片全部出自最火爆的三个档期:暑期档(《捉妖记》《煎饼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贺岁档(《泰囧》《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澳门风云2》)、十一档(《港囧》《夏洛特烦恼》《心花放》)。市场的扩大使得同一个档期能够轻松容纳2-3部重量级的影片,今年暑期档《捉妖记》《煎饼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票房互相借力推高,成就了疯狂而火热的七月奇迹。如果换到别的档期票房成绩可能会大打折扣。
在这个言必提IP的年代,中国最火热的IP却是一个诞生于近500年前的故事。最卖座的十部电影中竟然有三部是《西游记》题材,国人是有多爱这个IP,难怪后续还有多部“西游记”电影筹拍中。当年吴承恩写下《西游记》时,他绝对想不到,在遥远的未来,他创作的故事会有这么多千奇百怪的变种。《西游降魔篇》延续了星爷的鬼马和无厘头,孙悟空、猪八戒、沙都被“黑化”成了需要玄奘亲自去降服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将齐天大圣的成长和描写得分外燃,成为多年来少有的一部现象级国产动画,引得自来水无数。而《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虽然深受故事幼稚特效粗糙的诟病,但还是凭借国产魔幻大片的卖点和西化的改编赚得盆满钵满。
作为曾经出现过小津安二郎黑泽明等大师导演、拥有悠久历史的电影大国,日本电影的本土票房前三都是宫崎骏执导的动画,分别是《千与千寻》(304亿日元)、《哈尔的移动城堡》(196亿日元)和《幽灵公主》(193亿日元)。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动画电影在宫崎骏之前并非能拥有和真人电影抗衡的卖座能力。
正是自1984年宫崎骏联手高畑勋制作《风之谷》开始,再到创造了吉卜力工作室,才逐渐展开了一场动画电影无论口碑还是票房的逆袭好戏。而票房前三的三部作品,也是宫崎骏及吉卜力工作室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时刻——《幽灵公主》是吉卜力工作室首个真正意义上大卖的作品,自此宫崎骏才正式步入卖座大导的行业;《千与千寻》拿到了电影节金熊与奥斯卡最佳动画,依靠出色口碑从第一年的暑假一直持续上映到第二年的春假,代表着宫崎骏个人事业的最高峰;之后,《哈尔的移动城堡》启用当时木村拓哉为主角担任配音,可称作二次元和三次元的两大“神兽”强强联合,历史性的时刻。
日本只有一个宫崎骏不过,日本也只有一个宫崎骏,哪怕同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其他作品,或者是押井守、庵野秀明这样的业内大拿,谁也无法拥有能够比拟宫崎骏的票房号召力。《攻壳机动队》《新世纪战士》这样即使在中国都拥有非常多粉丝的经典动画作品,在日本却难以大卖。用流行的说法可以这么说,宫崎骏是真正“突破了次元壁”的国民大导演,然而一般动画导演想要拥有比拟与宫崎骏的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却并非易事。那么问题来了,宫崎骏能一举拿下日本电影市场的票房前三,真的是因为动画的原因吗?
仔细分析的话,答案不难得出:显然不是。首先,宫崎骏在个人意识上,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个传统的动画人。从脱离东映首部制作的《风之谷》开始,宫崎骏就是想摆脱自己动画人的身份干一番大事业,电影突破以往动画片制作模式化的窠臼,且在主题上远比之前的动画深刻,更具社会性。其次,从动画的题材来看,宫崎骏动画对于历史、现实生活与人的关注和描述,一点儿不输给许多真人电影。不同于许多动画将故事背景置于一个完全架空的封闭二次元世界中,宫崎骏动画中的世界更接近于现实世界,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的细致描述,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都远比一般动画更具有普世性。
除了宫崎骏的动画,我们可以在日本本土历史票房榜的top10上看到《跳跃大线:彩虹桥》、《南极物语》、《子猫物语》等来自不同年代题材各异的作品。如果以观影人次作为排名依据的话,市川昆执导的纪录片《东京奥林匹克》、1973年的科幻大作《日本沉没》及1954年初代《哥斯拉》榜上有名,这都说明了日本电影不但历史悠久,且留下了不少宝贵遗产。
不过相对于这几年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日本近年的电影市场发展就跟日本经济一样陷入了几乎停滞不前的状况。(中国前十榜上全是2012-2015的电影,其中2015年的占了4部,而日本前十中有4部是2000年之前的,最新的也才2013年)宫崎骏退休之后,除了日本动画电影无人之外,谁能成为下个时代的领人,扛起电影市场的票房大旗也难有定数。
另外,虽然文艺佳作依然屡见不鲜,但难以成正影响大众的热门卖座电影,每年的电影票房榜几乎都被偶像主演的粉丝电影和各种日剧、动画剧场版电影占据大半壁江山,有票房有市场的电影却质量堪忧,大多数只是平庸之作甚至是烂片。与此同时,日本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式微也是不争事实,这些都是他们当下面对的严峻问题。
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截至目前票房统计数据,韩国历年总票房前十中仅有《阿凡达》一部外语片,位列《鸣梁海战》和《国际市场》之后,以1330万观影人次排名第三。而纵观韩国本土电影票房前十,究竟哪类题材对“深爱”国片的韩国人最具吸引力呢?
由崔岷植主演的《鸣梁海战》以1741万观影人次俯视众片、高居榜首。影片精彩再现了韩国民族英雄李舜臣带领朝鲜兵民不畏强敌击退日本战舰的“鸣梁海战“一役,瞬间点燃了韩国的爱国热情;而今年暑期档刚刚上映的《暗杀》同样讲述“抗日”故事,目前以1268万观影人次最新入榜位列第八;排名第十的是2004年上映的《太极旗飘扬》,该片以朝鲜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两兄弟的战场战争和南北,十年过去了,仍可谓韩国最好看的战争电影。
去年年底在韩国首映的《国际市场》可谓年度最“催泪”韩影。动荡年代的家人离散与和平年代的重聚,投射了南北的韩国人的普遍情绪,该片目前以1425万观影人次排名第二;排名第六的《七的礼物》也是以动人亲情取胜的典型案例,虽然影片有着些许脱离现实的矫情,但片中柳承龙、葛素媛“父女档”的精彩演绎令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此外,上榜前十的电影中,《汉江》和《太极旗飘扬》也都有亲情主题的融入。
韩国电影谨守“故事为王”的准则,特别擅长将寻常的类型片,如今年的《老手》将犯罪片拍得精彩绝伦
即便有明星撑场,难看的电影也一样扑街。而一部电影的故事是否好看,往往是韩国观众最看重的。没有好故事,《暗杀》再“主旋律”也只能是”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汉江》里的做的再逼线年票房惨败的怪兽电影《深海之战》便是最好的。虽然《王的男人》中”比女人还美“的李准基勾起了许多观众的猎奇心,但看过影片之后无不在为孔吉与张生的命运而唏嘘。此外,排名韩影票房榜第三名的《夺宝联盟》和目前正在韩国热映的《老手》以及讲述野史故事的《双面君王》也少不了一个让观众意犹未尽的“好故事”。
法国盛产文艺片和大师级导演,“我们的电影可不是商品,而是文化”——法国人向来对本国电影有着崇高(傲娇)的,把它们供在“文化输出”的高度,已示与那些生产线上的“好莱坞制造”的区别。然而,即便票房不是检验“伟大”的唯一标准,也不宜抹杀电影的商业属性,高票房,至少能说明这部电影在制作、发行环节和受众层面是“成功”的。所以,“最成功的十部法国电影”也就可以等同于法国影史上的票房TOP10,当年风靡一时的话题性作品,势头盖过了好莱坞特效大片,就连严苛的评论界也不禁“高抬贵手”,它们仿佛成了法国文化抗击“外来侵略”的航标与号角。
从《脱险》开始,这种法式的本土喜剧就是法国观众的最爱,以至于观影人次上千万的几乎全都是喜剧类型
由上表可见,想要迈入本土影史TOP10,那在法国至少要拿到一千万人次的票房(法国人口约6600万人,也就是说每六个法国人中就有一人看过该部影片)。作为本土片票房第一,《欢迎来到北方》 仅比史上票房第一的《泰坦尼克号》(2049万)少了128万人次 ,当年法国和观众可是在一片欢呼声中,看着它刷新了几十年的票房纪录,竭力把伯恩的这部代表作推上了神坛。
在TOP10中有6部是2000年之后的“新电影”,2000年之前的“老片”只有四部。史上票房第二的《欢迎来北方》和第三的《无法触碰》都是近年来的新作,按照这个趋势乐观推测,今后数年中完全有可能诞生一部超过《泰坦尼克号》的本土票房冠军。不过,仅看票房人次的绝对数,对于早期的法国电影又不太公平,要知道五六十年代法国人口仅为四千多万,而现在则有六千多万。银幕总数,排片比率,人均观影频次等参数,在战后的法国一直随着经济发展和娱乐风潮起伏变化。相比四十多年前的《脱险》,《欢迎来北方》能取得今天的票房成绩,观众总基数虽然多了,但外部竞争的程度也更激烈了。
法国大众的整体口味在本土Top10中彰显无遗,除了排名最末的《的士速递2》可归入动作片(其实也带喜剧元素),其他九部都是传统的喜剧形式,从最早的《唐·卡米罗的小世界》到去年的《岳父岳母真难当》,六十多年来的喜好变化并不算大。每年一到圣诞节和新年假期,法国两大电视网为一家人团圆准备的礼物,必然是《脱险》和《度假者》这样的经典喜剧。全家老小一边吃饭,一边看老戏骨们装疯卖傻,这几乎成了法国人每年必备的“春晚节目”。
TOP10里只有一位导演的作品两度入围——杰拉尔·乌里,携手易·德·菲奈斯和梅尔维尔两位“天王级”笑匠,在六十年代的法国影坛可谓票房霸主,黄金三角搭档的《暗渡陈仓》和《脱险》重新托起了电影在法国人生活中的地位,尤其是后者,更是开创了“二战喜剧”的先河。
纵观法国本土电影的成功者,大多带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地域特色和文化标签:《度假者》系列折射的是法国人“至死不渝”的度假传统;《欢迎来北方》则是南北地域和风俗差异的写照;《高卢英雄之埃及艳后的》改编自法国畅销动漫,具有广泛的读者基础;而《无法触碰》和《岳父岳母真难当》两部新作,则直指法国当代社会中最突出的阶层差异和族裔融合话题,影片的是“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满满正能量。
此外,像《爱美丽》《我的舅舅》《你丫闭嘴》等法国经典喜剧,虽然遗憾的没能挤进Top10,但都足以证明法国人血液里的“莫里哀遗产”,既是抵抗好莱坞的常用法宝,更是标榜时代的集体回忆。
和邻居法国一样,荣登意大利本土电影票房榜排行前列的影片,清一色都是喜剧影片。有意思的是法国拍了反应南北地域文化差异的,意大利也如法,反应自己的地域差异,结果票房大卖,两部悉数上榜。意大利喜剧的特点常接地气,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琐事。
整体来说,意大利具有优良的喜剧传统,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哥尔多尼的优秀喜剧《一仆二主》至今广为传颂,1997年的诺贝尔文学更是史无前例的授予了意大利喜剧作家达里奥·费奥。而意大利电影,显然很好的承袭了这一传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意大利电影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在诞生了不少作者电影的同时,也诞生了如维多里奥·加斯曼、托托、马里奥·莫尼切利等等知名的导演、演员,“意大利式喜剧”成长为经典的意大利电影样式。从这个时候起,“意大利式喜剧”便作为一种文化范式延续了下来,这些喜剧热衷于关注现实中的生活题材,着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机智语言,表现的也是大活中较为通俗甚至带点粗鄙的内容,很好的迎合了意大利观众的。
《阳光凶猛》是才气逼人的意大利喜剧明星切柯·扎罗内自编自演,导演亦是本土知名的喜剧片导演Gennaro Nunziante,影片凭借一个阳光推销员的逗趣故事,在意大利本土所向披靡,砍下了将近7000万美元的票房,作为对比,当年票房亚军——好莱坞口碑片《冰雪奇缘》也仅仅是拿下了2600多万美元。
这对王牌搭档合作的另外一部影片《多么美丽的一天》排名亚军,影片讲得依然是意大利普通人的情感生活,中间妙趣横生,笑料不断(他们在意大利的影响和号召力有点类似于国内的冯小刚与葛优)。
另一对黄金组合Luca Miniero 和Claudio Bisio在榜上也占据两席——《欢迎来北方》《欢迎到南方》两部影片,都将意大利的南北文化差异作为影片的喜感由来,不管是语音、语调还是生活方式,都成了影片的嘲弄对象,这对于土生土长的意大利人来说,显然非常的受用。不过,也正是因为意大利喜剧的本土文化特征过于突出,也就造成其海播和接受的困难,时至今日,很多经典的意大利喜剧都没能得到国内万能的字幕组的垂青,拥有不了一个中文字幕。
西班牙是浪漫、奔放的国度,也养育了不少特立独行的电影人,阿莫多瓦、佩内诺普·克鲁兹等等,但从本土观众的票房选择来看,这些墙外开花的电影人的作品,在国内反倒并不是那么的受到追捧,相反,一些喜剧作品、恢宏巨制,才让西班牙人自愿的掏出腰包。
《多浪迪》系列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喜剧电影,从第一集1998年在西班牙上映以来,该系列已经在西班牙走红了整整13个年头。
法国喜剧和意大利喜剧主打的地域文化冲突在西班牙也同样适用。排名榜首的《西班牙情事》非常的本土化,通篇在拿地域文化做文章。讲述一个土生土长的安达卢西亚人,为了追求心爱的女人,只得离开温暖舒适的南部故乡,来到西班牙东北部,努力成为一个地道的巴斯克人。其中的一些搞笑俚语和典故,没有西班牙文化背景很难理解。
《傻瓜谍报员》是一部癫狂喜剧。完全违反好莱坞的编剧,不讲起因发展结果,故事完全难以置信,但却让人从头笑到尾。
《多浪迪》系列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喜剧电影,从第一集1998年在西班牙上映以来,该系列已经在西班牙走红了整整13个年头。2011年,该系列的第四部再创票房新高,以840万欧元刷新了西班牙本土片最好的首周末成绩。片中客串的西班牙明星名人五花八门,包括了球星法布雷加斯、阿奎罗等人。
除了喜剧之外,西班牙人的口味可谓驳杂,《孤堡惊情》是一部恐怖悬疑片,而《城市广场》则是个纯正的历史题材,虽然看上去并不搭边,但这两部影片有个共同点,就是将类型做到极致。《孤堡惊情》至今仍被誉为世界十大恐怖片之一,虽然没什么美式的等镜头,但通过音乐、场景、叙事剪辑等手段营造的恐怖感,反而更让观众欲罢不能。
《城市广场》讲述了古埃及的女性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占星学家以及教师希帕提娅的故事,由《深海长眠》(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导演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执导,好莱坞女星蕾切尔·薇姿主演(原定妮可·基德曼)。影片制作成本高达7300万美元,大气恢弘,颇有古典好莱坞历史题材影片的气质。在故事结构、场面调度、人物刻画方面都做到了精良而考究。而承载在海派西亚身上教、和真理的斗争,让这部影片颇有看头,再加上气势的音乐,精致的镜头……彻底征服了西班牙观众。
电影近些年面临着本土电影市场的严重萎缩,好莱坞电影几乎全面称霸。在好莱坞大片的重压之下,喜剧成为本土电影的唯一武器,最卖座的本土电影无一例外全是喜剧片。德意志民族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严谨而刻板,可能因为太过严肃压抑需要,喜剧电影的特点是喜欢恶搞,总有一股子贱贱的黑色幽默(如果上图中的电影你一部也没有看过,请脑补一下《屌丝女士》)。
人对喜剧的喜爱,实际上早在1920年代的“室内剧”就开始了,这类影片以市民生活和喜剧描绘为特点,深得当时喜爱。这种底层喜剧的传统也延续至今。《该死的歌德》以小成本博得大量票房,凭借的就是底层喜剧的那股子贱劲,教师的人物设定,的确让人欲罢不能。《曼尼山夺宝记》是式的西部传奇,却满篇都是人的正经式幽默,这一点从的情节喜剧《屌丝女士》就可见一斑,而《飞船的惊奇》就更是恶搞了各类科幻大片。可见,古板的人,也是一肚子的诙谐与幽默需要。
排名前列的本土电影,除了喜剧类型之外,实际上也很难说有什么其他共同的特征,不过有一个人值得一提,那就是导演、编剧和主演影史票房第一影片《没有耳朵的兔子》蒂尔·施威格,而排名第三的《脑中蜜》,也同样是他编导演一体,他本人是本土的大明星,也是大才子,作品往往在本土有很强的号召力,《没有耳朵的兔子》的续集一上映,便打破了《暮光之城:新月》的票房垄断,荣登本土电影排行榜第一。而好莱坞电影《混蛋》《极速》里,也都有他的精彩演出,堪称是当下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于俄罗斯电影的印象,很多人还停留在等前苏联经典影片。但其实看看俄罗斯电影的本土票房排行榜,会发现俄罗斯观众对国产影片的口味,也早已经变得非常多元了。
排行第一的《斯大林格勒》(2003)是典型的反题材影片,充分说明历史不曾遗忘,也延续了前苏联电影的主流题材和影像风格。但这部《斯大林格勒》与199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不同,在展现战争场面的宏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物情感的描绘,呈现了一段很动人的爱情故事,虽然在中国上映时了“狗血”、“煽情”的,但在本土5000多万的票房支持,还是说明俄罗斯观众现在的口味。再比如《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虽然讲的是十月这样的历史事件,但凸显的却还是中的男女之情。另一部《命运的捉弄2》虽然和战争无关,但还是一男一女的情爱故事。可见,彪悍如战斗民族,情爱都要紧的很。
《守日人》拍得很像好莱坞的视觉奇幻大片,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也被好莱坞看中,邀请他执导了《令》
实际上,尽管俄罗斯电影有自己优良而独特的传统,但近些年好莱坞电影对俄罗斯观众的口味塑造也非常成功,不仅表现在票房层面,而且在制作上也是如此。《的》卖点在恐怖、惊悚、悬疑,充满哥特式的视觉风格,特效制作、3D效果也都很有水准。另外一部《守日人》,虽然是根据俄罗斯本土作家谢尔盖·卢科扬涅科的同名小说改编,但吸血鬼、/阵营等等元素,的确很。除了类型上的好莱坞化之外,很多影片在对话、细节上的好莱坞式娱乐化风格也是越来越明显,而考虑到俄罗斯与美国在外交与上的“对立”,更可见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力量的。
有印度导演这么评价自己国度的电影:”印度电影既是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还是比萨饼和诗歌研讨会。“虽然有些戏谑,但却鲜明的道出印度电影的一个特征,即内容上充分地多元、复杂,其类型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融合了多种多样的元素,如舞蹈、歌唱、奇幻等等,这种影像特征,来到中国之后,就被一些网友给印度电影挂上了”神片“的称号。但实际上,印度电影市场是一个非常有自己独特特色的区域,这里好莱坞电影始终无法所向披靡,本土电影占据了票房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印度,也热衷于支持本土电影。
位列印度电影票房前十的影片里,有三个名字频繁出现,沙鲁克·汗(2部)、阿米尔·汗、萨尔曼·汗,三人都是印度的超级巨星,他们在印度有着巨大的票房号召力。这些明星的共同特征在于,具备鲜明的印度式形象,演技不差,但更胜在他们良好的社会美誉度。沙鲁克·汗借《阿育王》和《宝莱坞恋》两部影片蜚声国际,但为人一直低调,且乐善好施,成为印度国宝级演员,被誉为印度版汤姆·克鲁斯。
因主演《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等片被大家熟知的印度明星阿米尔·汗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到各类社会活动、公益活动中,对印度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发声,而他的好友萨尔曼·汗创办的“心怀人性——萨尔曼·汗基金会”更是常被列为印度最值得信赖的非组织。可以说,三位巨星苦心经营出自己的良好形象,用演技、人品在印度观众心中培育出了一种号召力和品牌,自然每每有影片上映,就会有大量观众前来支持了。
喜剧、歌舞、爱情多元素正如前面所说,印度电影往往不是一个类型走到底,而是要融合非常多元的元素,一部电影看上去越是花里胡哨,就越是有人喜欢。虽然很多国内观众不理解这点,但在印度,可是行之有效的。动作片《刺激》、号称印度007的《代号猛虎行动》、《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影片里,歌舞都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爱情元素更是不可或缺,排名前10的作品里,多多少少都有一段感人、煽情或的爱情,而喜剧元素就更是必不可少,即便是《小萝莉的神猴大叔》这样略带催泪效果的亲情电影,整个节奏和叙事都非常搞笑……多元素的杂糅,实际上是缝合印度的观影。要知道,平均下来,印度人均每年要进3次电影院,而占据印度总人口多数的农民更是观影的主流人群,在印度,电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艺术,所以,如何照顾最大多数观影群体的观影口味,自然就成了宝莱坞商业电影创作要做出的首要选择题,而杂糅各种元素于一体,显然是个讨巧的好办法。
不过,别看印度电影表面上看上去总是热闹非凡、嘻嘻哈哈,但很多电影内里都充满了和反思的元素,成为印度电影独特的一种叙述风格。对于这些商业大片来说,其功效不仅仅是为印度彰显都市梦幻,其更多的作用在于揭露出印度生活的现实问题,所以在《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这样的影片中,无处不见印度贫民窟这样的都市地景,以及底层居民的日常生活。这也让众多印度电影能够跳脱出其固有的浪漫主义式感觉,充满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最为典型的便是《我的个神啊》,上映之后因为尖锐的教受到相当的争议,但围绕着影片主义色彩的,却常具备观赏性的叙述特征。而且,印度影片往往具备着非常正能量的结局,《我的个神啊》、《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幻影车神:魔盗》《新年行动》、《那些年我们疯狂的青春》等等影片,莫不如此。
脑洞大开 神片倍出印度电影在整个世界电影版图中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几乎隔两年就会冒出一部神片,仗着人多力量大,在IMDB刷出超高分也是常有的事。在票房榜上排名亚军的《巴霍巴利王》就是今年现象级的神片。这是印度影史上耗资最巨的一部影片(上下两部合计投资4000万美金以上),作为一部奇幻背景的史诗大片,影片的主要看点在于脑洞大开的特效,动作场面完全突破了物理,看得人目瞪口呆。
在印度,好莱坞电影主流的存在,这个神片倍出的奇葩国度也成为世界电影版图中的一抹异色。哈哈哈
国内抗日神剧手撕鬼子国外好莱坞神剧。能拍摄出《我们的父辈》日本能拍摄出《坂上之云》国产只有《抗日奇侠》。
意大利《美丽人生》,法国《爱美丽》,《希望与》,韩国《北逃》,日本《男人们的大和号》,西班牙《潘神的迷宫》,印度《抗暴英雄》,国产也有《一九四二》这些都是相当不错的!比好莱坞特效堆积成的垃圾不知好多少倍!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