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些后、后问我后的性格特征,如何与后的领导打交道。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我们的社会这么代际鲜明,甚至后又分出了后,出现了后的独特现象,才类推到后,后乃至后、后、后,尤其是后实际上是被“后”了,也就是在与后的比较中,才产生了后的概念。后与后的差别并不是很明显,我认为原因是中间有一段为期年的文革,如果后前与后前和后的人群作比较,代际特点会更鲜明。
笔者出生于年的上半年,跨后与后两个年代,农村老家是人民公社的驻地,小区域政治文化的中心,随着历史的滚滚洪流,考过学,当过教师,做个乡镇干部,下过不成功的海,做过记者,当过高校的办公室主任,做个半自由职业者,凭着自己的模糊记忆和不足的材料理一理这代人的精神记忆。
不知道胎教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这一代人在娘胎里第一次感知这个世界,应该是铿锵激昂的口号、针锋相对的辩论和批刘、批邓、批林、批孔的广播。我残存在我脑海里的童年记忆是学校里的老师在大街上领着学生喊着“打倒”的口号,这位老师以后被辞退了,最近回老家遇到他,听说落实了民办教师干一年一个月补贴元的待遇,也算有了一个说法;村里两位针对公社书记的造反者被逮捕,嗷嗷叫喊,被穿军装的人一把摁住,嘴里塞进了擦汽油的抹布,召开批判大会的时候,我翻上翻下的看热闹,看到造反者的几个子女躲在远处哗哗的流泪,后来听说一个儿子大冷天跳进水库里,别人说他装疯喝了酒才跳进去的,运动过去果然聪明如常,再后来就是他们的女儿反复的到北京上访,大概在年左右平反出狱,二人中的老大气性过大,落下病根,几年后去世,另一位今年多了,身体依然健步如飞,还能骑着自行车到里外的地方赶大集,很让我钦佩;粉粹“四人帮”的时候,两个姐姐在学校里排节目,自己就跟着玩,节目的内容记不得了,但对批判“四人帮”的动画片电影却有些印象,把人比作了动物,觉得“四人帮”着实可恨,后来才知道江青就是不远处临县养育的人,曾经是这片人的骄傲。
生产队大集体的劳动还是给我们这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打麦场堆着高耸入云的麦秸,就与小伙伴们在这里面打洞玩,被生产队长发现了,就拿着货叉凶神恶煞的揪出来;生产队里烤烟叶,有时就跟着绑烟,一大堆人嘻嘻闹闹的,还可以为家里挣点工分,觉得很有成就感……也曾捡到过台湾反攻大陆的传单,也曾痴痴的望着解放军整齐划一的拉练,也曾欣喜老百姓自导自演革命样板戏,也曾探访过彩旗招展的大寨田,也曾看了一遍又一遍不知厌倦的《渡江侦察记》、《地道战》等战争片,也曾对折飞机、打弹珠、抗腿、打宝等群体性对抗性游戏疯狂的迷恋,也曾多次跟着大人强烈的感受到地震的震感参加抗震演练,也曾不知道为什么难过就是难过主席逝世那次下雨天。
按照早教专家的观点,早期教育和经历对人的影响产生巨大的影响,事实上,文革时期出生的这一代人有着与其他年代出生人不同的童年记忆,也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精神特征:对政治有着天然的敏感,对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有着天然的渴求,对灾难有着天然的防备意识,对群体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
一切都在改变,这群懵懵懂懂的少年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亲身感受和参与了世事的巨大变迁:或许他们还不清楚恢复高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在父母家人的倾力供应和棍棒夹击下,课堂成为这个时期这一代人最青涩的青春记忆,“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成为他们的人生航标;他们不清楚摘的是什么帽子,但真切的感受到村里、街坊邻居过去只能游街扫大街的地主、资本家的“狗崽子”有了“翻了天”的喜悦;他们不清楚原先天天喊着要打倒的人,居然成为时代最伟大的人,反正老师叫怎么喊就怎么喊呗;他们不清楚为什么要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每次部队调动举着鲜花去欢送都异样的兴奋,唱着《血染的风采》和《十五的月亮》,听着英模报告,能真切的感受到难以压抑的血液冲动;他们不清楚改革开放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却真切的感受到大人那种像《暴风骤雨》中分田地分骡马的兴奋,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家里渐渐的不用挨饿了,煎饼和窝窝头可以吃饱,最美的是在煎饼卷里偷偷地抹上一点猪大油,香死了;他们不清楚什么叫政策,但发现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东西从无到有,从有道多,从多到特……所有的这一切都彻底的颠覆了这一代人的价值观。
他们肯定没有意识到,社会可能也没有关注到,他们的青春期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降临了,当时还谈性色变的社会主流文化与西方、港台性解放的思潮发生了严重冲突,无所适从的他们当然选择了叛逆的成长道路,女孩子买个发卡别在脑后就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花花绿绿的服侍成为女孩子崇尚美丽的展示,小芳的大辫子成为男性青年的精神图腾,而卫生巾、乳罩等女性用品的普及真切的培育了女性价值的回归,她们应该是第一批使用者,事实上她们的青春期注定要在羞涩中度过,但她们成为现代女性解放的第一批实践者,当然也是骨子里的叛逆一代,也就是在一代人身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其是当时农村最大的陋习——“换亲”彻底走进了历史,她们应该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恋爱的人。男孩子叛逆更具颠覆性的,一部《少林寺》几部武侠小说让这一代人都具有了侠客情结,春晚的流行歌为他们打开了个性解放的大门,《小花》、《神秘的大佛》以及遍布城乡的播放三级片的录像厅,发挥了极大的性启蒙作用,初恋成为这代人最柔软的青涩记忆……于是,他们留起了大背头,修剪着小胡子,穿起了喇叭裤,懵懵懂懂的早恋,离家出走到神圣的少林寺习武,勾搭着挚爱的爱人私奔,约伙一帮人就组建“黑社会”,有志的青年则“两耳不关窗外事”狠心读书,考上大中专院校,成为公家人,有的则倒买倒卖艰苦创业成为响当当的商界精英。
进入八十年代末期,经过近年的一路狂奔,这代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有的成为个体户,有的成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们这代大学生刻骨铭心的核心价值,以天下为己任的他们受拿来主义的西方思潮的影响,也基于反腐的现实认证,当然也有童年时期排山倒海的群众运动的模糊记忆,也出于对未来工作的憧憬,就展开了那场对后来影响巨大的风波。历史证明,他们现在也承认,他们的行动是幼稚的、错误的,但却在现实中真切的影响了这一代人。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在颠覆性激烈变迁时代度过青春期的这一代人,改革创新是他们的核心价值之一,他们也是改革创新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凡是大变革的时候,就是文化文艺特别繁荣的时期,他们疯狂的喜欢小说、喜欢朦胧诗,所以这代人是当今社会中最有文艺范的一个群体;他们成长在大变革时期,一切皆有可能,就意味着在他们心目中有着强烈的不安定因素,求稳收成是他们不易觉察的一个典型特征。“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的主题歌道出了那代人对青春的感怀。
吻别“同桌的你”,带着“爱拼才会赢”的豪情和“一无所有”流氓心态,或许还有点“跟着感觉走”的迷茫与“一只小小鸟”的怯懦,文革出生的这代人在这个时期陆陆续续的进入了工作的“新时代”。扎根农村的青年显然比老把式更有眼光,或成为高效农业的带头人,或成为倒买倒卖的小商小贩,或一个猛子扎向了人海茫茫的大都市,或走出国门打起了洋工甚至国际倒爷,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他们显然比父辈走得更远,事实上农村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模式在这一代人身上被彻底的摈弃;通过考学、接班、招工、当兵等途径走进新城镇工作的小青年,从学徒开始,抱着“熬个老员工”的崇高理想,开启了斑斓壮阔的职业生涯,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到来正好是大发展时期,工资上涨了,福利多了,物资丰富了,他们度过了“阳光灿烂”的职场适应期,随后而来的是“打三铁”、“国有企业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双向选择”、“住房改革”等等,大部分人虽然庆幸自己赶上了末班车,但在全方位的基层改革中,这批人却因为没有掌握太多的社会资源和改革的发言权,基本上处在“被改革”的地位,眼睁睁的看着后的纵横捭阖和后的顺水顺风,为了争夺更多的资源,“拼爹”的现象开始泛滥,这一代人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中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年;“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受停薪留职等政策的鼓励,不安分的一批人等于坐不住了,不知海上今清浅,绝然下海去挣钱,与国企改革被动下岗、土生土长的小商小贩成为私营经济的主力军,事实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还是适应那个时代的,绝少的人没有捞到小鱼小虾,但也有的也陷于“成功——破产——再创业”的循环,这批人成为如今富豪排名榜上中坚力量。
在这年的人生大好时光里,他们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共和国的崛起,他们为申奥成功而痛哭流涕,他们为香港回归而向共和国庄严的敬礼,他们为共和国的一个又一个的赶超西方列强而心潮澎拜,他们也为苏联、东欧剧变而震撼、真心的祝福自己的祖国……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人生历程中的最大蝶变,通过自由恋爱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携手爱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或许真的履行了自己的海枯石烂的诺言,或许还在对自己的初恋矫情“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或许慨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啊”出轨再恋,或许再对后、后作出的“爱的奉献”。
这个时代已经不再对私人生活作出太多的道德判断,而工作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的纽带。纵观文革出生一代的这年,从零做起,从一个抹桌子提开水的小伙计已经成长为部门的领导,从一个摆地摊的小瘪三已经成长为万人羡慕的大老板,从一个毛头小伙已经成为“老奸巨猾”的老油条,哪些是苦干实干干出来的,哪些是凭运气捡来的,哪些是“拼爹”拼出来的,他们心知肚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是怎么得来的,这代人已经有了较为强烈的成就感,他们绝大部分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忠实拥护者和践行者,他们普遍的认为牺牲节假日加班干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与后、后的重大区别之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原先的文艺青年、原先的异己分子、原先的拼命三郎进入年后,已经进入奔五、奔四的年龄,头发逐渐的花白了,皱纹可以读出年轮了,体型也不再苗条了,各项生理指标也开始亮起红灯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看到自己身边的偶像光荣的退休了,崇拜原来如此不堪一击,自己也一步一步的走到前沿来了;原先最光亮的同学终于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了,消停了,原先最看不起的小同事怎么就异彩纷呈的发达了;原先阳光灿烂的同伴怎么就抑郁了,生龙活虎的哥们怎么就远离人世了;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而自己事实上就是那个推波助澜的人。
坚守婚姻阵地的人,不管过去是否“红杏出墙”,家庭最终还是自己最温馨的港湾,别再折腾了,准备为自己留一个能够慢慢摇的摇椅吧;追求婚姻自由的人们,再婚了新鲜过后其实都是一个样,没有本质的区别。父母为了自己的打拼,为自己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如今已经是垂垂老者,或者已经撒手人寰驾鹤西游,“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内疚悔恨屡屡袭来。独生子女的娇惯、素质教育的质疑、毕业就业的焦躁,也是人生的一大问题……反思成为这代人这一时期的思想主流,他们在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他们当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凭借着完整的教育经历在冥思苦想着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目前的国学爱好者群体可以看出这代人的研究方向:宗教、诸子百家,他们试图在科学规律与人文关怀中找出人生的终极价值。
实事求是的讲,文革时期出生的这一代是最后带着革命符号的一个群体,也是改革性最早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火红的童年记忆,有着变革的青春年华,有着锲而不舍的奋斗历程。他们崇尚的是个性解放与社会规则的统一,他们追求的是创新思变与求稳收成的合一,他们关注的是人伦亲情与人脉关系的统一。但他们最大的焦虑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国泰民安是他们最大的期望。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