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试图平静地述说跟抗战有关的电影作品———很难,因为一涉及抗战,我们的心情往往是难以平静的。那就让我们,从文化“遗传基因”的角度,来回顾一下。
仅在1939年到1940年期间,中国的电影从业者就拍出了众多的抗战题材影片,有正面描写长沙会战的《胜利进行曲》,有反映农民积极支援抗战的《好丈夫》,有刻画敌伪经历思想转变的《火的洗礼》,还有描写少数民族一致抗日的《塞上风云》等。正是在国难当头的日子,中国电影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中国和美国的电影从业者都拍摄过许多关于二战的纪录影片,界范围内,也只有在中美两国的纪录影片中才明确提到:二战惨祸,始于“九一八”!
那时候中国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积弱的病夫,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那时候的中国文学家、艺术家,却是时代的“先知”,后来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当欧美所谓先进国家的众多人士(包括),沉浸于对和平的幻想、沉浸于对军国主义的幻想之际,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包括电影从业者,早已发出“救亡”的了。从国人的角度看,我们是为了救亡图存,而从世界的角度看,这实在是对于全人类的贡献。在这一点上,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伟大的,他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引用16世纪英国教诗人约翰·堂恩的诗发出:“谁也不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正是为我也为你而鸣”。
电影创作来源于文学作品,抗战之前,中国文化早已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当中国电影从业者开始制作“救亡”影片时,其作品大多具有新文化运动的“遗传基因”。
在江南的桃叶村的叶大嫂,本来以做些小玩具为生。后来她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只剩下一个女儿珠儿。叶大嫂带着珠儿离开桃叶村,来到了上海。她依旧靠制作小玩具为生。十年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珠儿参加了救护工作,却不幸被炸死,叶大嫂完全崩溃了。一年后的春节,叶大嫂还在卖着她的小玩意儿,突然她看见一个富家小孩,长得很像她失去的儿子玉儿。这时,街上传来一阵爆竹的响声,已失常的叶大嫂在街上疯狂地喊着:“敌人杀来了!大家一起出去打呀……”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青年知识形象,在此期间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还有、伤逝与彷徨,但他们开始,开始勇敢地面对现实。《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以激昂的旋律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其影响远远超过影片本身。中华人民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国的国歌。
在随后的几个月间,上海、太原、南京等大城市相继失陷。 1938年1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宣告成立并发表宣言,其中表示“我们要将每一个电影从业人员锻民族战争中的勇敢的斗士,将自己献给祖国,将自己的工作献给神圣的抗战”。
原本设在武汉的“汉口摄影场”扩充改建为中国电影制片厂。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里,“中制”扛起电影界的抗战大旗。
这个期间的代表作有:《我们的土地》(史东山编导)、《中华儿女》(沈西苓编导)、《风雪太行山》(贺孟斧编导)、《八百壮士》(阳翰笙编、应云卫导)等。
不要以为这些影片都是口号式的作品,其中多数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剧情也并非简单化的敌我矛盾,角色更不是脸谱一样的“高大全”英雄。就以《塞上风云》为例,影片的前半部分表现得更像是蒙、汉两族男女之间的恋情与,而经历过种种后才转向了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同仇敌忾,如此处理不仅让人信服,更叫人感觉赏心悦目。
《八百壮士》( 1938年):抗战期间,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一名壮士身缚12颗,从12丈高的楼上跳下,与3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壮士林陵单枪匹马掩护众人,其弟林超冒险攀上楼顶悬挂中国国旗。在八百壮士事迹的下,曾经于花天酒地生活的杨大名、杨启信父子也了:杨大名拿出一半家业来购买救国公债,杨启信则赴前线保家卫国。八百壮士一直孤军奋战,直到撤回租界,中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抗战胜利了,但对于它的讲述永远不会停止。而且,电影从业者们正是通过讲述抗战,把中国电影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准。在此期间,诞生了《八千里云和月》。
《八千里云和月》( 1947年):影片以抗敌演剧队在抗战期间和战后生活为依据,通过江玲玉、高礼彬等爱国青年及的艰苦抗战和周家荣大发战争之财的鲜明对比,从几方面概括了战时和战后国统区的社会真貌。一方面表现演剧队鼓励军民合力抗日和农民要求抗日的愿望,另一方面表现战区难民饥寒交迫的,同时表现大后方上层社会悠闲奢侈的生活。这些对比使人们看到在战争中的是人民,而积极抗战的也是人民。
影片由于它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生活的现实,轰动了,深受广大群众及社会的欢迎,认为它“替战后中国电影艺术奠下了一个基石,挣到了一个水准。”“继承了战前国片的优良作风,而且将中国的电影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
而在解放区,电影从业者们讲述抗战,不仅是为了记录历史,更是为了后人———为了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而努力。建国后,电影从业者们不仅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传统,还把中国民间文学、古典文学的手法,运用到这些影片的创作中。
《松花江上》( 1947年):东北松花江畔一个小村庄里,一个青年早已和车店店家的孙女相爱;“九一八”爆发日本侵入东北,打破本来平静和谐的生活。车店店家,母亲被日本人推入松花江中,父亲也被马踩死,祖父一病不起。而青年被抓走,半途中一位大汉带领义勇军偷袭日寇,青年趁乱逃到车店。后来,日寇村民为他们修筑碉堡,孙女为人们送饭途中碰见好色的日寇伍长,伍长欲她,这时青年赶来,将伍长。于是,青年带着孙女和祖父逃离此地,但半上祖父去世,临终前要青年和孙女结为夫妻。青年为谋生去日寇煤矿做。“七七”事变后,煤矿工人由于日寇增加产量,造成矿井塌陷。日寇又人们,青年、孙女在大汉的帮助下逃出这里,终于参加了义勇军,抗击日寇。
《野火春风斗古城》( 1963年):该片描述了抗战时期,华北某古城我地下党组织对敌人进行策反斗争的故事,杨晓东、金环、银环等员,出生入死、不畏艰险,战斗在敌脏。争取关敬陶起义,是影片的主线,惊险曲折的情节均由此而生发。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抗战题材的影片方面,中国电影从业者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艺术水准与思想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化。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五四新文化、民间文学、古典文学手法的运用,还从世界范围汲取营养,从下面的几部影片,可以看出他们的努力。
《一个和八个》( 1984年): 1941年的冀中平原上。八军王金被为奸细后,与大秃子、粗眉毛、瘦烟鬼、逃兵老万头、大个子、小狗子以及投毒犯、奸细等八名罪犯关在一起。劣性不改的八名罪犯逃跑,而陷入个人痛苦中的王金要求向组织陈述原委。锄奸科长许志来到,发现囚犯们图谋不轨,便将他们九人起来投入砖窑里……在一个拂晓,队伍过被鬼子过的村庄,战士们和囚犯都被断壁残垣、遍野横尸的了。中午开饭,除投毒犯和奸细外,囚犯们谁也吃不下。王金见状便对他们晓以民族,和逃兵都被他的话深深打动了……
《晚钟》( 1988年): 1945年秋,侵华日军宣布投降,我八军5名队员在掩埋烈士遗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支与失掉联系的秘密军火库的日军小部队。因断粮多日,日军濒于饿死,他们还不知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军火库位于陡峭崖壁的山洞里,洞内隐藏着无数弹药。 32名形同饿殍的日军士兵静静地等待死亡。 5名战士包围了山洞,经过喊话,洞内日军在军曹的率领下走了出来……
《清凉寺钟声》( 1991年):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驻扎在河南韩家庄的日本军队仓皇撤离。混乱中,随军大岛和子和才出生几个月的儿子失散。羊角大娘从外村接生归来,过杂乱的日军营地,见一个用日军上衣包着的男婴躺在一只藤篮里哭泣,不忍弃之不理,便把他抱回家。村里炸开了锅:怎么能养一个小日本鬼子呢!羊角大娘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从此,这个取名“狗娃”的日本孩子成了羊角大娘的孙子。羊角大娘逐渐年老体衰,她把狗娃送到清凉寺,请方丈一韦收留,临别时将一条和服腰带留给狗娃。告诉他这是他亲生母亲的物品,嘱他好好保存,祖孙俩痛哭而别。
20多年后,身为的狗娃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日本,大岛和子在报上见到关于的介绍,她赶去经……离别的时刻来临,重披袈裟,将腕珠留给母亲。嘱她保重身体,含泪而别。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一二八”事变,受到中民的一致抵抗。金哥等人领导筑工人建造一条十分重要的军用公,但遭到敌人的。他们对筑工人,把领导者金哥等抓起来。顽强的筑工人们却没有,仍然与敌人作着斗争,终把公修筑完。疯狂的敌机前来轰炸,金哥等了,但在他们修筑的军用公上,一辆辆抗敌的军车向前方驶去。丁香,中金哥等人并未,又和众人一起拉着筑的铁滚向前方走去,《大歌》又响起来。
辛白华和朋友梁质甫都是东北人。“九一八”爆发以后,他们两人从家乡出来,一直过着的生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梁质甫参加,英勇抗敌。辛白华的邻居阿凤所在的歌舞团到青岛演出。看了阿凤演的《铁蹄下的歌女》后,辛白华受到很大的震动,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但还是没有摆脱爱情的,那股热情又冷却了下去。最后,梁质甫在抗敌的战场上了,辛白华得知这一消息,终于抛弃了以前那种的生活,了抗敌的最前线。
这部影片是为农民抗战而制作的。编导史东山在影片创作中,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注重为农民所接受,花了较大的工夫。这部影片还在美国纽约、菲律宾等地放映,起到了向国际中国抗战的积极作用。
本片是华南电影界为抗战赈灾筹款而全体总动员义拍的。全片分为7个段落,每个段落各由一名导演负责拍摄。
日军入侵中国时期,国难当头,一群大学生在一个爱国同学的下,明白了抗日救国的道理,分别深入到工商界、妇女界、军界、文艺界及厂矿、农村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号召国人奋起抗战。最后,人士团结起来,一起抗日前线年)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音乐传记片,它把人物融合在时代当中,将人物走过的道和艺术道有机结合起来,了主人公成长的轨迹。编导选用聂耳的代表性作品《铁蹄下的歌女》《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卖报歌》《塞外歌女》《开先锋》和《义勇军进行曲》等作为全片的音乐基础,使音乐、剧情、人物思想发展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苏中根据地的新四军,在上海设立了一个地下兵站。由于,这个兵站被敌人发现。经工作站同志机警沉着地应付,终于化险为夷。但敌人仍不甘心,加紧市区和吴淞口,兵站物资的下落。上海地下兵站在运送军用物资、支援根据地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新四军某部为加强兵站的力量,决定派梁洪到上海参加兵站工作。梁洪通过巧妙的斗争,最后将一船军用物资运出吴淞口,顺利到达苏中根据地。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