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從2013年起,全球120名畫家聚集在波蘭的一個工作室,其繪畫出65,000張油畫,將荷蘭畫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120張油畫加以演繹,從而製作出首部手繪油畫電影,名為Loving Vincent,或可直譯為《戀上梵高》,由曾習油畫的波蘭女導演高碧娜(Dorota Kobiela)執導,及由她與英國製片人曉治.韋爾曼(Hugh Welchman)共同製作。
高碧娜的動畫電影曾入選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而曉治.韋爾曼的動畫《彼得與狼》(Peter and the Wolf)曾贏得2008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兩人組建團隊,從全球各地招募畫家,應徵者不僅要通過三天技術測試,尚要參加長達180小時的「梵高繪畫班」。
參與其事的畫家先將梵高的120幅畫臨摹,繼而逐幅修改,讓所有油畫動起來,再掃描及翻拍,其中最難畫的一個場景,耗費一位畫家140天、共980小時的時間才得以完成,此部動畫電影長約80分鐘,即每分鐘由12張手繪油畫組成;不過,已故的日本導演黑澤明早於1990年執導電影《夢》(Dreams),此部電影由八個夢境片段組成,當中已嘗試在影片中融入梵高的畫作了。
《戀上梵高》劇情建基於梵高一生中所寫的800封信,以及過去梵高的親友曾接受的訪問,以勾畫出他一生中所經歷的事件,包括他創作多幅名畫時的情景,乃至他的自殺之謎;他做過幾份工作,從商店店員到傳教士,但都不長久,據說,他當傳教士之時,因過於激進而遭解僱;就在1880年,他在父母施壓下搬到鄉間,心情極度抑鬱,那時寫信給弟弟提奧,自嘲在家中連狗亦不如;而他的畫風正處於灰暗階段,與其後明亮燦爛的色調截然不同。
與父母吵架幾次之後,梵高一氣之下跑到布魯塞爾去學畫,那才正式接觸藝術,當時他已27歲了,在往後幾年,他輾轉遷移往海牙及安特衛普,而《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就是在安特衛普時期創作的,也是從那時起,總對日本浮世繪風格的繪畫產生興趣。
當時的藝術圈子,有一條眾人默默遵守的法則,就是要去巴黎,梵高也懷憧憬的心情於1886年闖進巴黎文藝之地--蒙馬特高地;那個時期的巴黎,空氣飄蕩浪漫而愉悅的氣息,他就將眼前所見的城市繪於畫布上:從高大的建築乃至精心打扮的巴黎女人,作品色調就明媚起來了。
就在1886年及1887年期間,梵高對照鏡子,繪畫將近30張自畫像,他其時還不太懂得自畫的原理,只嘗試以相類似的角度與表情去創作;也有一種說法,他之所以繪有如此多的自畫像,並不是因為自戀,而是因為貧窮,實在沒錢請模特兒,那就乾脆自畫了。
也許只有繪畫始可激發他內心熱烈的另一面,他對巴黎厭倦了,在1888年就搬到陽光更熾烈、色彩更明艷的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勒,在一間咖啡館租一個小房間當臥室兼畫室,那就是「黃房子」(The Yellow House)了,他畫出「向日葵系列」,色彩非常濃烈瑰麗。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