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宣布撤档、票房止步于225万的《心灵》,没能在影院里感染更多人,但它却成功地在戏外让大家欢乐不已。
最近一周,中国电影圈最火爆的片子名叫《心灵·逐梦演艺圈》,它的片名奇葩、海报奇葩、宣传奇葩、内容奇葩、主题曲尤其奇葩。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典型的一无是处的国产烂片,情节、表演、摄影、美术、音乐……通通崩坏。本来,这样的电影,一年会上映100多部,它们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除了给极少数不幸(有幸?)瞻仰了真容的观众带来不可磨灭的糟心体验,但在的生活和回忆里,它们留不下一丝痕迹。
可是《心灵》不一样。跟“丑”比起来,它更出类拔萃的特征是“作”。刚一上映,影片出品方就向豆瓣网发出公函,严厉该片的豆瓣评分只有2.0分,因而要求豆瓣“公开、书面道歉”,“并保留进一步追究的”——史称“青年导演十二年心血被豆瓣一天毁了”事件。
很快,这封落款是影片出品公司、但在行文中却出现了“我带领团队呕心沥血制作”的神奇公函,立即让豆瓣网友进入了“你要撕,那便撕”模式,影片及其导演的种种神奇历史被挖出来,不断着吃瓜群众。
比如说,这位每每强调自己是北电科班出身、北大博士毕业的导演,自卖自夸起来,真是能创下诸多的中国影史第一。比如,他豪言他的电影“有十一条线分钟内阐明了”(而可堪对比的是,他说一般电影“”,“《云图》有六条线”)。继而,去年该片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纷纷发言盛赞《心灵》如何优秀如何突破的视频,也击穿了大家的认知极限。
而《心灵》另一项沾沾自喜的成就是,它荣获了2015年“美国帝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以及作为唯一一部中国电影而入围了“环球电影节”。各种喜报传满了各,连大学艺术学院官网都将其发布到了“学院信息”栏里。
通过和网友的挖掘,“帝王”和“环球”这两个电影节的真面目也浮出了水面。前者是个街坊级的电影展,而后者则是一个官网全是简体中文、由华人公司主办的山寨货(名字和老牌的电影节很相似)。
其实三五年来,在各“国际电影节”上,杨幂、唐嫣、刘亦菲、黄晓明、吴等勇夺影后影帝,《九层妖塔》《神奇》《匆匆那年》等问鼎最佳影片的消息,在娱乐新闻里已经屡见不鲜了。
而这些林林总总的所谓中美电影节、澳门国际电影节、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中澳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节……到底都是什么来呢?
大体上,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中国或民间出资,联合当地组织机构主办的华语片海外影展,一般历史都非常不悠久;其二确实是血统纯正、略有年资,然而实在不入流的海外电影节。
为了让电影走出去,于是一连串甚至连名字本身都矛盾的“国际华语电影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一般来说,由两头吃得开的人牵线,从到当地小店都拿出预算,请留学生做义工,于是华人共襄盛举,一起为当地华人华侨在戏院里放放祖国的最新电影,而国内的电影工作者们,则欣然赴会,欣然领,大家握手、拍照、一团和气。
一面是国外的华人越发壮大,一面是国内的电影产业日益火爆。于是,曾经的一些老外电影爱好者自己主办的社区电影节、街坊电影节,也成了一些国产片相中的目标。虽然未必有什么人的暗箱操作,但是片方掏了报名费、主创团队愿意出席、甚而解囊捐助一些等等,或许就能换来一两座杯(大多数都是些人人有份的分猪肉)。何况,这种时候也要公允地说,某些国产电影夺魁,可能真是在于品质不俗,要知道,不少外语片也得难以想象。
电影节,本就是一场Party。、商人、掮客、戏子、观众,觥筹交错间,各取所需。据统计,全球有上万个电影节,在法国,甚至平均每天有一个以上的电影节在举办着。其绝大多数,都是影迷组织,影迷,自娱自乐的小型看片会。所以,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人在各种“野鸡”电影节上凯旋,其实也谈不上有多不堪,毕竟,“不野鸡”的电影节,全世界板着指头数也没有几个。
就在不远的过去,“中国电影”,那可真是国际一流电影节的热门之选——《红高粱》《霸王别姬》《香魂女》《秋菊打官司》《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鬼子来了》《图雅的婚事》等等,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接连获(同期还有地区的一批获片)。这个阶段,不但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最高光时刻,也确实是中国电影的最好的时光。
但是,正如《霸王别姬》和《活着》的编剧芦苇所言,“我们以为我们的时代开始了,没想到这就是终点”。
在中国,“电影”不仅仅是电影。《活着》和《鬼子来了》等至今不能公映,而其他第五代的不少前期作品,到今天也仍然不时被为“贩卖”“讨好”。到了2003年之后,即随着房地产火爆、多厅影城成为购物中心标配之后,“中国电影业复兴”,以往以艺术探索见长的国产电影,逐渐学步而成了商业片、好莱坞商业片的山寨款。《富春山居图》《何以笙箫默》《心灵》之流,就是这片大浪里的奇葩一朵朵。
当年,中国电影被欧洲三大及洛迦诺、鹿特丹、东京等二线电影节争抢,甚至屡屡闹出“违规参展参赛”的新闻。而时至今日,诸多国产片自贴腰包,也要去海外电影节上镀个金。两相对比,其中的荒诞况味,我们倒也不难咂摸。
不过,今时今日在海外电影节上捞个,其实对于影片的卖座毫无影响,基本上只是一种有钱任性的,以及某种古怪别扭的渴望得到“国际承认”的自卑补偿心态。这些电影一次次的掩耳盗铃,无非能在宣传期里多塞几篇新闻稿而已——其实,就算是当年在三大节上大包大揽的时候,除了《红高粱》外,其他获国产片,基本也没有因此而更卖座。不管野鸡不野鸡,中国观众对于电影节、电影,基本态度都是“Who Cares?”——要不你看,在今天中国电影市场最红火的时候,奥斯卡、三大电影节的得片,有多少能够被进口,又有多少能卖座?
参赛“国际电影节”,是倍儿有面子的喜事。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也像法国那样有很多本土电影节,《心灵》们大概也兴趣寡淡:“六盘水电影节金”之类,确实口彩大大地不够。
而且,最关键的在于,就算有想参展的,我国的电影节也着实不够。和国外不一样,人家的电影节自娱自乐,想办就办,想停就停,除了老牌的威尼斯、戛纳等少数例外,都是民间乃至个人操持的派对或集市而已。可我们这边大不同,“电影节”三个字是独家授权专营的,迄今为止,有关部门颁发的电影节牌照,不过五六张而已,甚至那个极度奢华高大上的“国际电影节”,最早的一届也不得不叫“电影季”,原因无他,“审批没下来”。(再如,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年度评,一直不叫“”,而叫“表彰”及“表彰大会”,也是因为组织上不允许“评扩大化”。)
这当然是某种浓得化不开的本土黑色幽默。不少民间电影节,办得有声有色,但只能以“电影周”、“论坛”、“展映”等名目示人(哪怕它们的英文名都是 Film Festival),而且,随时还会被相关部门叫停(通州曾有一个颇负盛名的电影展,就在举办当日被关了电闸)。
因为,“电影节”实在是一种难以控制的,根据从前的电影管理条例,如今的电影法,境外电影不可未经审批进入中国发行放映,国内制作的影片无公映许可证者也不得放映,而各的“国际电影节”,正是海外电影和电影新作的大本营,于是,对主管衙门来说,这些都是或大或小的麻烦,不得不管。
当然,电影节办得不多(不好),而独具特色的专家研讨会,却是我们的强项。各个中心、协会、大学、研究中心的专家、教授、研究员们,常常济济一堂,热烈着市场上知名或不知名、卖座或不卖座的各种国产电影。如果时常浸淫其中,我们也会发现“与会专家”颇有一套发言套,不同的褒义词,其实代表着程度不同的看法。但在局外人看来,这些全是清一水的好话。
《心灵》就拿到了“至真至纯”、“表现主流价值观、表现正能量”等专家评语。不过,这也和电影节镀金一样,大量的片方也只是将其作为宣传推广的一个例行公事,当事双方都并不当真,直到有着心灵的《心灵》导演手撕豆瓣,我们才知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原来还真有把自己掏了钱而拿到的野鸡电影节杯、套话研讨会的表扬稿当真的人。
已经宣布撤档、票房止步于225万的《心灵》,没能在影院里感染更多人,但它却成功地在戏外让大家欢乐不已。其实,这也不就是今天的中国电影的写照吗?围绕着“中国电影”的种种,远比一部部具体的影片滑稽得多、娱乐得多。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